廚房裡的真食學習之旅
2020-02-29・給孩子的飲食課
文‧攝影/蘇心薇
孩子成長路上,時刻要關注的面向實在太多。其中,吃下肚的食物宛如大千世界,繽紛炫目,對我來說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對焦在食物的真實價值上。用食物串聯三代對話
起初,我的廚房知識大多得自母親;尤其是婚後,為人妻、人母為家人備餐,更依賴母親的廚藝傳授。然而,這世界變化太快,愈來愈多的速食產品、食品添加物、基改產品……,許多食農與料理知識不得不與時俱進。從母親而來的知識在觀念上或許傳統,卻十分激勵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依然堅持捲起袖子洗手作羹湯。因此,食物成為一場無言的對話,把三代的情感傳承下去。
我一邊下廚一邊帶孩子,孩子喜歡跟著我下廚洗洗切切,非常符合學齡前孩子喜歡家事操作的歷程,同時也是教育理論「做中學」的概念。對我家孩子來說,廚房的門總是向她敞開,而非緊掩。
在孩子心上烙印食物的記號
記得有一次,我在處理菠菜,孩子湊過來看,我便順勢問她這是什麼菜?沒想到她竟然回答高麗菜。當下我心想不妙,也意識到孩子所看見的食物,通常是烹煮過後呈現在餐盤上的模樣。那一次,我嘗試和孩子討論食物的外觀、觸感、味道、口感,甚至是節氣。論氣味,菠菜沒有什麼特異之處,但它的根部呈現微紅色,所以又俗稱「紅根菜」。
如果在處理葉菜時,把紅色根部切除,那麼上桌時,就不會看到。我們到一般超市購買菠菜,這部分通常都是被處理掉的,除了外包裝袋上標示的菜名,孩子不容易從外觀上辨別。
熱炒菠菜上桌後,吃過一口後的孩子又問了,為什麼這個菜吃起來有澀澀的感覺?我說那是因為富含葉酸。從此以後菠菜微澀的口感與微紅的根部,變成一個記號,印在孩子心上。
食育繪本是傳遞知識的好工具
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陸陸續續接觸不少食育繪本。這些繪本不僅好看,也兼具知識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將知識栽種進孩子心田。有一次翻閱《Yum!Yum!我愛吃──讓食物變好吃的秘密》,書中提及讓食物更好吃的方法就是「曬太陽」。我靈機一動,把家中的乾燥香菇、新鮮香菇、生干貝,以及乾干貝,放置在一起,讓孩子嗅聞以及觸摸觀看。這一比較才知道,原來乾燥香菇、干貝香氣比新鮮的濃郁許多。難怪,乾燥後的食材會成為添加料理風味的來源,比如燉香菇雞湯使用乾燥香菇,而非新鮮香菇。
又像是我們喜歡玩猜測的遊戲:「你吃的食物是地上長出來的?還是樹上結果的?」藉由食育繪本的幫助,營造親自採摘果實的臨場感。很感謝這些書本及時成了好幫手,彌補那些我們無法親自見著、摸著食材的遺憾。
味蕾記得食物的真味道
因為見過食物真實的樣子,再加上順應節氣的飲食方式,孩子自小品嘗的是真食物,味蕾忘不了的真實口感。因此孩子常常說,要吃家裡煮的,不喜歡吃外面買的即食料理。想來,真是天然的最好。
除了味蕾上的美味記憶,那些透過食物傳遞的心意,也一次又一次地厚植我們的親子關係。當孩子可以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在吃的同時,還能意識到餐桌上的選擇,對居住的這塊土地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此一來,吃就不只是飽足裹腹而已,因而有更豐富的心靈連結層次。
蘇心薇 河堤站社員、台南分社編委會委員,因認同「用消費改善社會」的理念,自2009年加入合作社,提起菜籃子默默進行溫柔的革命。現任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