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與學習:從檢出事件再探產品把關的意涵
2013-07-18・產品故事
文/施宏昇、張雅雲
合作社的產品把關原則
關於把關和檢驗, 合作社的主張是─真正的產品把關是回溯到生產流程的掌握和了解,檢驗只是把關的流程之一,把關不等於檢驗,未檢出更不代表零殘留。合作社一向慎選合作的農友及生產者,在合作之前必須先了解農友、生產者的栽種和生產製作觀念,因此產品部的工作重點會聚焦在以下幾點:
一、生產環境可能危害因子的排除:確認栽種和生產現場環境之安全性,如農場附近是否有污染源,灌溉用水之來源等。
二、生產前端原、物料安全性確認:包括肥料、防治資材、種子、種苗或加工產品所使用的原、物料等,這些都必須逐一確認其安全性。
三、生產過程可能危害的防範:生產作業流程是否會有交叉汙染之風險。
四、上架前的檢驗,作為把關成果的確認:產品把關的最後一道才是檢驗,作為我們把關成果的再確認。當有檢出事件發生,重點不在於用這張檢驗報告去判定一項產品的死刑,而是追查發生的原因,解決問題避免再發生才是合作社努力的重點。
「大白菜」二硫代胺基甲酸鹽事件
二○○四年農友彭康偉的大白菜被檢出「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藥劑」,同年也有多位有機農民蔬菜被檢出相同的藥劑。農藥殘留事件的發生,對一個有機農民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尤其是循規蹈矩重信譽的有機農民,當時彭康偉自己也連續送驗數次(每次的檢驗費是九千元),檢驗單位後來甚至也不好意思再向農友收費。合作社在查不出原因的情況下,僅能比照一般事件停貨處理。
農友堅持找真相的執著,也讓合作社向中興大學的學者及藥物毒物試驗所求助,後來經學者專家證實,為十字花科蔬菜本身內生之硫醣苷(glucosinolates或thioglucoside)造成檢驗的誤判,後續也進而促成國家標準檢驗方法的修訂。這個事件讓我們意識到面對檢驗數值時,需更加謹慎,不能僅以目前的認知作判斷,把關工作才能真的做到勿枉勿縱。
「蘋果」農藥檢出事件
合作社的水果會進行上架前的檢驗,二○○四年蘋果採收前的檢驗,檢出撲滅寧○.六五ppm。當農友是依合作社的要求來栽種,減農藥栽培、延長停藥期,可是送驗五次還是有檢出時,合作社決定不進貨也是天人交戰。但因當時合作社尚未設置安全級水果標準,因此該年蘋果還是未進貨。
合作社不進貨之後, 生產者馬上面臨嚴重的問題:原本合作社的訂購量佔其一半的產量,要銷給誰?又合作社公告檢驗結果,也讓生產者在其他通路的銷量大減,也讓農友對合作社的信任關係產生危機。
考量氣候變遷與栽種的關係,再加上檢驗儀器的偵測極限愈來愈精密, 事件後合作社重新檢討進貨原則,並設立產品原則會議,定期審查檢驗標準。對於水果的檢出標準新增「安全殘留」,農藥殘留量在國家標準的二分之一以下,且農藥種類在二種以下(含二種)者,標示為「安全殘留」。
二○ ○ 九年國家標準的檢驗方法因設備的提升而更新,讓檢出靈敏度提高一千倍,這一年蘋果檢出的藥劑從數年前一至二種突然增加到四種,基於農友的施用農藥及停藥時間均與往年無異,檢出農藥的主因是檢驗設備的靈敏度增加。蘋果若未使用農藥防治,有減產九十%的危機,轉型有機栽培難度太高,因此合作社修正蘋果農藥殘留數量,由原本的二種變為四種。如果合作社只憑檢驗數值來決定進貨與否, 完全不考量現實條件的限制,一昧追求零檢出,到最後便是農友不願再栽種,社員沒有東西可以買。
「瓶蓋」塑化劑
二○一一年從食品添加物起雲劑而爆出的塑化劑事件,也在台灣的食品界投下震撼彈。當時我們還慶幸合作社沒有供應什麼飲料,應該可以避開此問題。後來,讓合作社發覺問題嚴重的反而是在塑膠包材的問題上。從綠主張公司到合作社,在產品包材上已除排含有PVC 材質者, 但卻忽略瓶蓋內側塗料或墊圈。也從事件的揭露,合作社全面檢點包材,經清查後有疑慮之包材全面更新瓶蓋。
「杭白菊」農藥事件
二○ 一○ 和二○ 一一年均發生杭白菊檢出農藥事件,二○一○年是社內抽驗時發現,二○一一年是新北市衛生局抽驗時發現。二次事件在進貨前的檢驗均為未檢出,在二○一一年更送檢達三次,結果均未檢出農藥,且生產者整批出貨由社內包裝,並無生產者送錯的可能。這裡也彰顯一個問題, 當檢驗結果不同時,官方檢驗具有公信力,農家或合作社自行送檢結果是不被採信的。
杭白菊在台灣栽種面積少,藥商去登記杭白菊可用藥之意願相對較低,也使得杭白菊可用的防治用藥有限,只要檢出可用藥以外的藥劑就是違法。事件後合作社也重新評估產品標準,杭白菊用藥標準比照茶葉安全用藥標準。此外,更值提一提的是農友韓順雄在二○一二年轉型有機栽培,二○一三年起供應有機轉型期杭白菊,根本解決用藥殘留之困擾。
實際到產地,了解杭白菊轉型有機的過程。(圖/劉忠)
不同農友的花分別裝袋,以利區分。(圖/劉忠)
「紅薏仁」檢出黃麴毒素事件
二○ 一二年底在合作社例行品管的抽驗中發現綜合五穀類檢出黃麴毒素○.五ppb(國家標準為10 ppb), 以國家標準來看合作社產品是符合標準的,但為掌握產品從根本了解問題,合作社繼續篩檢各原料,並確認出是紅薏仁含有黃麴毒素,所有含有紅薏仁之產品,全面回收下架。實事求是找出根本問題,這才是合作社把關的真義。
朴子農會也以負責的態度全面回收,同步展開農民教育溝通,召開班會並安排講習,請改良場副研究員到場講授採收後作業及黃麴毒素的風險,讓農民知道栽種和採收後作業一樣重要,否則就是功虧一簣。農會更嚴格檢測紅薏仁進倉之含水量,在倉庫及包裝也進行改善作業。
「澱粉類」順丁烯二酸事件
近期的順丁烯二酸事件之影響層面,較二○一一年塑化劑事件更為嚴重,塑化劑是加在飲料或果醬,順丁烯二酸事件是全面入侵更日常飲食,傳統米食的淪陷,不僅影響國人的安全,更是打擊台灣的庶民經濟食文化。政府要求業者店家要張貼安全證明,當檢驗報告成為店家牆面的一部份,消費者對於「到底要吃 什麼?」更是感到困惑。
對於此事件, 我們必須認知:此一事件非生產者刻意造成,勢必需要將傷害降到最小;必須協助生產者找尋合格的純質澱粉,如地瓜粉;化製澱粉的使用更加嚴謹,要求生產者不做不必要的添加,同時教育生產者選擇單質澱粉時不要被化製澱粉混淆。我們也呼籲政府主管單位「追究上游,根本治理」。
適度善用檢驗,持續改進
合作社送驗就不害怕看到數據,而是解讀數字背後所呈現的意義。以目前檢驗設備精密的程度,檢驗極限值只會一直朝超微量降低,檢出值往往只可能趨近於零,而不會等於零的前提下,重要的是解讀數字背後所呈現的意義。
檢驗是品管最後的確認也是一種學習,共同購買早期經費拮据,可支出的檢驗費用相當少,在彼此信任的原則下,產品一樣可以得到很好的評價。現在合作社有較高的預算作檢驗,檢驗數據反而成了注目的焦點,只要有數值呈現,往往造成懷疑甚至恐慌,這個現象我們希望透過回顧檢出事件來整理合作社在把關和檢出上的學習,也再次重申我們堅守的價值。
沒有一個把關方式是百分之百的,一定會有漏失的可能,合作社只能提供相對安全的產品,無法保證絕對安全。適度善用檢驗技術的工具,學習判斷並落實到生產與加工流程的持續改進,是我們合作社能帶給社員幸福生活的安心基礎。(作者:產品部經理及企畫部推廣課課長)
透過生活材學習會共同學習成長。(圖/李建緯)
產品部經理施宏昇在學習會中,整理了歷年來的產品事件,也說明處理與面對的態度。(圖/李建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