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肺部健康守護指南

2025-07-29・生活提案

文字/劉興亞 圖片來源/企畫部、freepik

新冠疫情如同一場警鐘,讓我們深刻意識到肺部健康的重要性。無論是揮之不去的咳嗽、呼吸短促,身處日益嚴峻的空氣污染環境,甚至各種傳染病的侵襲,我們的肺部都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瞭解肺部健康信號、掌握科學保養知識,並構建全面的健康管理體系,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智慧與健康管理常識。
 

肺部的無聲警示:察覺健康危機的信號

肺部問題往往在初期表現隱匿,但身體仍會發出求救信號。

 ◆ 呼吸模式的改變  
持續性咳嗽:超過兩週的咳嗽,無論乾咳或帶痰(黃、綠、血絲),都需警惕感染、慢性炎症(如支氣管炎)甚至腫瘤可能。
呼吸困難/氣短:日常活動(如爬樓梯、快走)或休息時感到呼吸費力、空氣不足,可能是肺部疾病(如慢阻肺、肺纖維化)、心臟問題或嚴重貧血的表現。
喘息或哮鳴音:呼吸時伴隨高調哨音,常見於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或氣道異物。

 ◆ 胸部的異常感受  
胸痛:深呼吸、咳嗽時加重的胸痛,可能與胸膜炎、肺炎或肺部栓塞有關。持續隱痛也需重視。
胸悶或壓迫感:感覺胸部被重物壓住,透不過氣,可能是心肺疾病或焦慮引起。

 ◆ 全身性信號  
持續疲勞、精力不足:肺部功能下降導致氧氣交換不足,身體各器官能量供應受限。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慢性肺部疾病或腫瘤消耗能量。
嘴唇、指甲發紺(青紫色):嚴重缺氧的標誌,需緊急就醫。
杵狀指:手指或腳趾末端膨大、指甲根部角度消失,常與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癌、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或心臟病相關。

 ◆ 重要原則  
任何新出現的、持續存在的或進行性加重的呼吸系統症狀,尤其是伴隨發熱、胸痛、咯血、顯著乏力時,務必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構築肺部防線:日常習慣與專業保養

預防勝於治療,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與專業防護,可有效守護肺部健康。

 ◆ 對抗環境空氣污染  
室內空氣管理:使用空氣淨化器(選擇HEPA濾網),定期清潔空調濾網,減少室內污染源(如燃燒蚊香、劣質香薰、過度油炸)。在污染嚴重時關閉門窗。
戶外防護:必須外出時,佩戴貼合面部的N95/KN95級別口罩。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和擁堵路段。
 
必須外出時,佩戴貼合面部的N95或KN95級別口罩。
 ◆ 提升肺部功能與體質  
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能增強心肺耐力、改善肺活量和呼吸效率。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練習呼吸訓練:
腹式呼吸(膈肌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腹部自然內收。可增強膈肌力量,提高呼吸效率,緩解氣短。
縮唇呼吸:用鼻子吸氣,縮唇如吹口哨般緩慢呼氣(呼氣時間是吸氣的二倍)。有助於打開遠端小氣道,排出廢氣並且緩解呼吸困難。
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增加呼吸負擔,誘發或加重睡眠呼吸暫停等問題。

 ◆ 飲食滋養  
均衡營養:攝入充足優質蛋白(修復組織)、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對抗炎症和氧化損傷),如深色蔬果(菠菜、西蘭花、藍莓、胡蘿蔔)、堅果、全穀物。
充足水分:保持呼吸道黏膜濕潤,利於痰液排出。每日飲水量因人而異(通常建議一點五至二公升),以尿液呈淡黃色為佳。
Omega-3脂肪酸:存在於深海魚(鮭魚、鯖魚)、亞麻籽中,具有抗炎作用。

 

肺與全身:不可分割的生命網絡

肺部並非孤立存在,其健康與全身多個器官系統緊密交織。

 ◆ 心臟:心肺一體,密不可分。  
肺為心供氧:肺部將氧氣輸送到血液,心臟再將富含氧氣的血液泵至全身。肺功能下降導致血氧不足,迫使心臟加倍工作,長期可致肺源性心臟病。
心衰累及肺:左心衰竭時,血液回流受阻淤積在肺部血管,導致肺水腫,引發呼吸困難(心源性哮喘)。

 ◆ 腸道:「肺-腸軸」聯繫日益受關注。  
腸道菌群影響免疫:健康的腸道菌群對維持肺部免疫平衡至關重要。腸道菌群失調可能通過免疫信號傳導影響肺部炎症狀態(如哮喘、過敏、感染易感性)。
反流與誤吸:嚴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可能導致胃內容物誤吸入肺,引起化學性肺炎或加重哮喘/慢阻肺。

 ◆ 腎臟  
酸鹼平衡調節:肺通過排出二氧化碳調節血液酸鹼度,腎臟則負責調節氫離子和碳酸氫鹽。一方功能嚴重受損(如腎衰竭或呼吸衰竭),將影響另一方的代償能力,導致嚴重酸鹼失衡。
體液平衡:心肺腎功能共同參與體液平衡調節。

 ◆ 肌肉系統(尤其呼吸肌)  
呼吸依賴肌肉:膈肌、肋間肌等是呼吸的動力來源。全身性肌肉萎縮或無力(如營養不良、長期臥床、神經肌肉疾病)會顯著削弱呼吸功能。
肺病導致肌耗:慢性肺部疾病(尤其慢阻肺)患者常伴有呼吸肌疲勞和全身性肌肉消耗(肺惡病質),形成惡性循環。

 

病後康復:重獲健康與構築更強防線

生病後,特別是經歷肺炎、新冠感染或其他嚴重呼吸道疾病後,科學康復至關重要。

 ◆ 積極進行肺康復  
個體化方案:在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制定。
呼吸訓練:持續練習腹式呼吸以及縮唇呼吸,學習有效咳嗽排痰技巧。
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從低強度開始(如床邊活動、步行),逐漸增加強度和時間。結合有氧訓練(步行機、踏車)和力量訓練(尤其下肢)。目標是恢復體能和肺功能。
營養支持:疾病消耗大,需保證充足熱量和優質蛋白攝入,促進組織修復。必要時諮詢營養師。

 ◆ 管理持續症狀與疲勞  
能量管理:學會「省力技巧」,將活動分散在一天中,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高品質的睡眠。
應對「長新冠」/後遺症:如持續氣短、疲勞、腦霧等,需耐心,繼續康復訓練,並尋求專業支持(康復科、呼吸科、心理科)。

 ◆ 強化癒後追蹤與管理  
定期隨訪,監測肺功能恢復情況以及潛在併發症。管理好基礎疾病(如控制好哮喘、慢阻肺、糖尿病、心臟病)。

 

守護每一次呼吸

肺部的健康,如同生命之樹的根基,支撐著我們每一次呼吸的力量與自由。從細微的徵兆警覺,到日常習慣的謹慎養成;從瞭解肺與其他器官的深刻聯結,到病後康復的科學規劃,將專業的知識融入日常的呼吸之間,讓每一次吐納都成為對生命的滋養與守護。



 
劉興亞教授
(圖片來源/企畫部)

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國防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暨台灣碧盈美學集團執行長。擁有台灣西醫及中醫師執照、中國中醫師執照,並取得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專長為針灸、中醫;中西醫整合調理內分泌新陳代謝疾病、抗老;問題肌膚治療與美白。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