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個體好,還要群體好的經濟行動
2021-07-23・生活提案
文/吉勃森.葛拉罕、珍妮.卡麥隆、史蒂芬.希利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當我們反思現今引領經濟行為的思維,可以看到一些關鍵信念支配著我們,其一是「增長就是好」。在全球各地,不惜代價促進增長被奉為圭臬,我們被告知,經濟增長是改善所有人命運的手段。另一個關鍵信念是私人企業的價値,私人企業是一種手段,讓個人可以應用他們的能量和創意為自己和家人創造財富。再者,私有權被賦予價値,此價値包含在法律系統中的資源、土地與各種財產的私有權。但這些信念是有代價的,而且付出最沉重代價的是那些無法發聲的人和生態系統。隨著地球的衰退,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也持續擴大。我們面臨一個困境:究竟是要遵循我們現在的路徑通往一個苦澀的終點,還是要嘗試一些新事物。這個時代講求倫理行動,這意味著我們在思考與從事經濟活動時,要帶著對他者的關懷。但是這並不代表個人選擇、責任和自由的終結,而是承認我們個人的決定會影響他人,就如同他人的決定和行動也會影響我們。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藉由倫理思考,我們可以擴大行動的能力。
當我們將自己視為身兼多重角色的經濟行動者,對自身的經濟生活以及相互關連的他者負責任,我們就能形塑生活在其中的經濟。
個人消費的改變可以創造共同體經濟
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 一起好好活著並且公正待人;
■ 分配剩餘以增進社會和環境的健康;
■ 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方式對待他人;
■ 考量永續性的消耗;
■ 照料(維持、再補充和增長)自然和文化的共有資源;以及將我們的財富投資於未來世代,以便讓他們能夠過得好。
以這些倫理考量為核心的經濟,就是所謂的「共同體經濟」(Community economy):在那裡我們認可並協商與其他人類、其他物種和我們的環境間的相互依賴。在認可和協商的過程中,我們成為一個共同體。
在此之前,是什麼阻止我們奪回並建立強壯的社區經濟?大多數人並不認為自己是經濟的重要行動者,更遑論經濟的塑造者。在富裕的國家,人們被告知自己是消費者,被要求增加消費來幫助經濟增長。而且,我們時常依據他人的消費行為⸻開的車、髮型和衣著風格等等,跟他們進行往來。人們在所有層面的成功和「價值」都靠消費行為來傳遞。
還好有許多人藉由減少消費或改變消費習慣來回應時代的挑戰,無論其是否出於自願,這都是我們奪回經濟的一部分。
多重角色形塑共同體經濟
我們不只在消費,許多人為了生存工作賺錢,也有人自己種植食物或互相照顧。我們參與滿足我們所需,或幫助我們好好存活的組織和企業。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創業,自己當自己的老闆;一些人僱用勞工並決定他們該做什麼。我們為了錢,為了非金錢的滿足感,或是出於責任而工作。我們存錢並投資於房子、孩子的教育,或股票市場。我們加入工會或參與政治活動,並試圖去影響經濟法規的制定和落實。經濟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空間,在其中我們有多重的角色。這也是我們與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整合的空間;在家庭經濟裡,我們與最親近和最愛的人連結,以協調誰做什麼來維繫家庭的存活和幸福。在鄰里和村落,透過買賣、工作和僱用,我們連結朋友、熟人和陌生人。在國家和全球經濟中,我們透過貿易和投資連結遠方的他者。在所有這些範圍中,我們藉由利用和照料的複雜關係和我們的環境互動。< p> 當我們將自己視為身兼多重角色的經濟行動者,就能開始設想一系列令人興奮而有共同價値的經濟行動。當我們對自身的經濟生活以及相互關連的他者負責任,就可以開始形塑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經濟。本文摘自《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吉勃森.葛拉罕、珍妮.卡麥隆、史蒂芬.希利著;周睦怡譯;游擊文化出版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本書也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