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十日行:「黃色土地.綠色草原.銀色都市」
2012-11-01・生活提案
文.圖/楊俊朗
黃河,過去一直僅僅是課本中的一個名詞,直到今年八月,十一位台灣NGO代表一同前往探訪黃河沿岸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狀況,並與當地環保組織交流,黃河才昇華為孕育生命之河。同行夥伴們已經書寫多篇文章,在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就可搜尋到,筆者僅就大尺度的觀察做分享。
黃土高原、童山濯濯
當飛機緩緩接近地表,準備降落到黃河行的第一站甘肅省蘭州中川機場,飛機窗外映入一望無際土黃色的山陵,著實讓習慣綠色山林的台灣之子感到渾身不對勁。而且,從蘭州連接到合作市,土黃色的影像持續數百公里,心中一路渴求能夠見到「綠」。黃土高原的黃,不是自然現象,而是幾千年來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徹底開墾後留下的一階階印痕。當大面積森林消失了,降雨量減少、沙塵暴惡化就不是意外的偶然。
與圖博人第一次接觸
經過十二小時拉車終於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瑪曲縣,瑪曲縣位居黃河上游,海拔高度約三千六百公尺,地理景觀為高山草原與溼地,冬季高山積雪,夏季積雪融化成黃河水源,所以瑪曲縣被稱為「黃河之腎」。
見識高山草原與溼地以及成群覓食的牛、羊,加上圖博人熱情的款待,「思綠病」才稍稍獲得舒緩。一望無垠的高山草原對台灣小孩是陌生、新鮮的,同時「遊牧民族」在過去僅僅是應付考試的得分之鑰,直到看見帳篷、馬匹、牛羊與圖博人,遊牧民族才從飄渺的名詞躍升為真實的生命。
放生.放慈悲心生
放牧、販賣牛羊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與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但是瑪曲圖博人為了感恩、感激貢獻良多的牛羊,會將特定年老的牛羊放生,做法是在被放生的對象頭上綁上絲帶,讓牠們自由自在行動、覓食、遊憩與休息,不管是誰家放生的牛羊,終其餘生都不會被捕捉,從此安渡晚年。
垃圾分類.貼近土地
瑪曲圖博人對動、植物放生的慈悲心令人震撼與感動,但是當在高山草原看見部分圖博人騎摩托車趕牛、在帳篷內除了酥油茶、奶酪、蕨麻飯與糌粑等傳統圖博飲食外,x師傅公司生產的保特瓶裝碳酸飲料竟然也被視為招待朋友的重要食材,摩托車與保特瓶的出現引起心中的不安定感。
當圖博人也擔心焚燒現代化垃圾時,牛羊的眼睛會有異樣,這更證明了不安定感的真實性。當地環保組織「綠陀鈴」意識到垃圾對水質汙染與牛羊健康的負面影響,所以積極推動垃圾分類活動。但是筆者打開標示著「可回收」的鐵桶,看見裡面裝的是果皮、骨頭等可以被土地消化再利用的垃圾;標示著「不可回收」的鐵桶,裡面裝的卻是寶特瓶、鋁罐等土地無法短時間消化的文明產物。
圖博人以土地的接納、承受能力來區分物品為「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相較都會人以「可以賣錢」或「不可以賣錢」來衡量事物,圖博人的心靈是不是比我們更貼近土地?
節制放牧,對抗草原退化
除了處理現代化垃圾的問題,圖博人還得積極面對草原退化、沙漠化的嚴苛挑戰。「風吹草低見牛羊」是描寫遊牧民族的標準用詞,但是在瑪曲不用風吹,牛羊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因為草的高度已經不超過十公分,部分地區甚至已經沙漠化,看不見草原。
面對此問題,綠陀鈴和八戶人家協調、溝通,終於讓他們取得共識,打破彼此的土地界限,聯合個別牧區成為一個共有、共享的大牧區,同時管制大牧區內牛羊的總數量,更將大牧區劃分為夏、冬兩季專區,夏天時嚴格禁止在冬季專區放牧,讓冬季專區的土地可以休養生息;反之亦然。
牛羊總量管制、牧區有限度利用,再次印證人與土地的深度連結!
現代化的代價高昂
離開瑪曲後,團隊往黃河中游走,沿途落腳西安、洛陽、開封與鄭州等歷史悠久的古都。雖是古都,火車站、高鐵站與機場的規模大氣宏偉,公車與轎車川流不息,高樓大廈一棟棟從地平面長出來,再再顯示現代化的步伐急促。現代化是筆者熟悉的場景,但是我就像高山草原的牛羊,久久無法適應高度工業化的空氣。如果能夠擁有藍天、白雲與清新的空氣,歷史古都是否更宜人?
環保組織「綠色中原」發現空氣汙染嚴重,但是相關政府機關卻未開始監測空氣品質,所以率先購買PM2.5/PM10簡易測量儀器,定期監測並公開河南省的PM2.5/PM10數值,讓空氣汙染程度數據化、透明化,綠色中原的先知與先行獲得大家的鼓勵與喝采。
畫面回到黃河行的第一站蘭州中川機場,海關人員要求打開行李箱,取出地球公民基金會出版的刊物,逐一翻閱後對他的長官說:「環保的!」長官點頭示意通關放行。由此看來,環境保護是可以跨越台灣海峽,成為兩岸的新交集。(作者:本屆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