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吃飽!引流東亞經驗 碰撞食育新火花

2023-10-17・合作聯合國

文/曾怡陵・北南分社社員 圖片/大享食育協會提供

從關懷全國學校午餐議題出發的「大享食育協會」(下稱大享), 多年來關注文化體質相近、同處東亞的日韓校園午餐與永續飲食議題。「校園午餐反映的不只是吃飽的問題,還具體而微地回應營養、國產食材的支持、營養師等工作人員的勞動權益。我們希望從校園午餐切入,來談整個系統發生的問題,然後做一些促進。」大享常務理事陳芬瑜說。

2022年,大享與日本舉辦了史無前例的營養午餐交流企畫。台日六所學校互相交換食譜並供餐,讓學童們吃到不同國度的營養午餐;今年更參加「日本食育推進全國大會」,帶回許多第一手觀察。
 
2022年日本食育推進全國大會,用釣魚遊戲認識家鄉收穫的魚種。
2023年日本食育推進全國大會,講師海老原誠治,以日本古着及佩掛著破碗的造型傳達珍惜資源理念。

台日食育比一比

日本的食育跟台灣有何不同?陳芬瑜表示,台日都藉由法令的推動,提高民眾對農漁村的關注、國產食材的支持和糧食自給率,企圖很趨近,差異主要在於台灣法制化的進度稍慢。在活動上,由於民情差異,操作進行的方式也有不同。大享研究員朱曉萱觀察,日本特別注重進食的心情。「在愉快的環境下進食,對食物的感受度比較好,消化狀態也會比較好。另外,這也跟日本用餐前的開動文化有關(「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感謝另一個生命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打從心底珍惜食物。這是台灣比較少見的品格教育。」

為了擴散營養午餐的效益,日本一些學校也邀請家長到校吃午餐,帶動他們在家做出營養均衡的餐點,甚至集結午餐食譜當成畢業禮物,希望學生未來也能複製出這些料理。陳芬瑜說:「我們感覺日本的食育比台灣細緻,是因為人力相對充足。呈現出來的品質會比較好。」
 

看看日本 想想台灣

看到日本的實踐,也引發大享不少的思考。著重制度觀察的陳芬瑜發現,日本食育重視長期規劃,於2005年頒布《食育基本法》後,每隔五年會因應當下社會狀態而提出相應的改善推進策略。她除了希望台灣可以培養長遠的眼光,也希望達成「全民食農教育」,人人都可以找到施力點。在2023年的「日本食育推進全國大會」中,可以看到中央到民間的具體實踐方向,連私人企業三星化工也提出方案,為學校提供修補餐具的服務。

朱曉萱則是獲得不少活動形式和精神上的啟發。她表示,日本有許多傳統結合創新的食育推廣方式,例如以「打開冰箱之後發現化石等級食物」的食物浪費主題,舉辦川柳詩體的創作比賽,或向全國廣徵傳統雜煮創意食譜,請餐飲學校的學生烹調後進行票選。
朱曉萱(左) 於2022年至離島教學全穀雜糧食育課。
大享這幾年也透過午餐競賽、影音節目、國際交流等方式在台灣推廣,觀察到台灣對於校園午餐的態度開始改變。陳芬瑜說:「越來越多人覺得校園午餐很重要,也會藉此談論許多議題,例如國產食材、雜糧復耕、午餐價格等。」有關注,才有機會改變。
 

如何在日常生活落實食育

除了政府和民間單位的投入,身為消費者,可以如何落實食育?朱曉萱建議買菜前先問三個問題,第一,食材的產地本土或進口?第二,食材採用哪種栽種方式,跟生態的關係是什麼?第三,如何料理?例如油炸或清蒸,營養是否均衡?

陳芬瑜則認為,吃飯的儀式感也很重要。她笑道,小時候吃飯多半是在客廳桌上鋪張報紙,邊吃邊看電視,不會特別關注吃進去的食物。現在,和家人共餐時不看電視了,會嘗試讓孩子思考:這一條魚叫什麼名字,好不好吃?小孩可能也開始有了多一點的自覺:這個刺很多,但是刺感覺比較軟;或是刺很多,那怎麼把刺挑除。「願意好好吃飯,才會想關心產地,或帶小孩參加體驗活動、去市集買菜,那食育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陳芬瑜說。臺灣外食方便,試著好好吃飯就是生活食育的開始。
營養師施沛君表示,實際製作後發現日本午餐份量不僅充足,而且使用多樣化農漁產品,值得借鏡。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