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宅沙龍」啟動共老生活圈

2018-06-01・樂齡生活

文.攝影/王常怡.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在宅沙龍」專案聯絡人

這個專欄談過了「在宅醫療」的基本價值與意涵,介紹了空間上的新概念「居場所」。不知社員是不是非常心動,希望早一點開始準備自己的老後在宅生活呢?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主題是「在宅沙龍」。所謂「沙龍」,是志趣相投的人們的一種社交場所。「在宅沙龍」就是要把關心這方面議題的人集合起來,交流、分享、討論,然後思考與行動。

▲合作社互助福祉小組今年4月底前往都蘭診所參訪。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日中口譯五十嵐祐紀子為大家深入解釋「社區整體照顧」核心精神。

以凝聚社區行動與居民共識為目的

居民共識與社區行動是「在宅醫療」很重要的一環。如何凝聚共識進而一起行動,就是「在宅沙龍」活動的宗旨。從二○一七年七月二日在新北市永和小小書房推出第一場「在宅沙龍」開始,從北到南、由東往西,內湖、板橋、新店、桃園、台中、彰化、埔里、嘉義、台南、高雄、台東、花蓮……「在宅沙龍」一場接一場地遍地開花,如今已經累積超過五十場。

在宅沙龍主題非常多元。有的聚焦「在宅醫療」觀念:在宅醫療與長照、在宅醫療與居家安寧、超高齡社會的在宅醫療╳共生社區;有的著重病人需求:居家物理治療、復健—讓阿嬤上市場買菜、衰弱老人的養肌之道……。主講者從大家熟悉的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到相對較陌生的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等等。

不只主題多元、在宅沙龍的舉辦地點也各式各樣。初期主力場地是獨立書店。後來又陸續加入社區咖啡館、教會、老屋……。此外,由於「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大力推動台日交流,「在宅沙龍」不時有來自日本在宅醫療領域的人士分享日本經驗。

在宅沙龍的雛型誕生於台東市晃晃書店。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長住台東,就近與書店主人羅素萍(素素)討論之後,很快就開始試辦。素素說,應該是因為台東醫療資源缺乏、大家對在宅醫療非常渴求吧!台東的在宅沙龍運作起來很能突顯在地性,而且資源連結速度很快。

▲今年4月「日本在宅照護聯盟」議長新田國夫醫師(前排中央者)到台東時與大家合影留念。

素素心目中理想的在宅沙龍是在宅醫療資源的連結平台。不過,素素也坦承,醫療與長照都挺複雜又專業,要轉型為平台需要很多準備。但她相信只要資源繼續累積,在宅沙龍的能量會越來越強。

儘管大多數「在宅沙龍」主辦者都沒有醫護專業背景,透過這些主辦者的推動,「在宅沙龍」不只看熱鬧,也辦出了門道。今年四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年會」中,「在宅沙龍」也是論壇主題之一。

對在宅沙龍的期待和參與觀察

嘉義場沙龍舉辦場地「島呼冊店」主人林詩涵在年會簡報中表示,大家都是在宅醫療的一份子,因為在宅醫療正是整體社會對醫療制度的反思與期待。她對在宅沙龍的期待是,能建立起老後的生活支持系統。因此,「在宅沙龍」不能停留在討論與推廣,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地區實踐與落實。
▲在「島呼冊店」進行的嘉義在宅沙龍。(攝影/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台南場沙龍「樂齡雜貨店」店長陳柔謙本身是一位護理師,她對主辦沙龍的心得是:在宅醫療照護是一個非常有公民意識的行動。然而,不是等政府政策制訂完善才開始執行,而是需要更多的人看見可能性,並一起「由下而上」地自主動員,結合各種民間的力量,來影響政府部門的政策制訂方向。

板橋場沙龍「在一起咖啡館」主人蘇于修則說:「在宅沙龍」充滿了感動的力量。她說,老師們分享時是那麼有溫度,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參與者的投入,也讓「在宅沙龍」有一種獨特氣氛,讓一些不方便說出口或沒有管道了解的敏感議題,在此都可以暢談、抒發。

每一個故事、生命都是感動

「『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是由許多專業、許多人合作來達成的感動。」第一場在宅沙龍主催者、同時也是資深醫藥記者的劉惠敏在活動報導中這麼寫著。這是不是跟從共同購買一路到合作社,「用生命感動生命」的軌跡有點像呢?

不一樣的是:共同購買運動已經走了整整二十五個年頭,而今,社員的需求除了「共購」, 也增添了「共老」。如何共老? 辦場「在宅沙龍」,號召志同道合的社員,一起聊聊吧!

【編按】合作社互助福祉小組二○一八年四月底曾前往台灣第一間以在宅醫療為主軸的都蘭診所參訪,目前各分社正積極籌劃合作社版的在宅沙龍,請留意活動公告。

▲在宅沙龍舉辦場地大多是在社區居民經常造訪的空間。例如獨立書店、咖啡館。也可以是教堂或老屋。圖為在「在一起咖啡館」進行的板橋在宅沙龍。(攝影/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