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安老,向南方學習

2016-05-10・樂齡生活

文·攝影/林邦文·北南分社社員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精神是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目前擋在我們幸福之路的巨石,就是如何「共老」。過去幾年互助福祉研議小組定期開會,支持各分社的共老相關學習活動。三月底,小組成員包含許秀嬌、蘇惠君、黃淑德、沈立忠等理事及前輩陳來紅、各分社活躍社員共13位,透過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安排,參觀屏東縣幾個具有標竿性的關懷中心,希望從中了解臺灣良好的關懷模式。

兩天時間參觀了8個據點─古樓松鶴園、古樓部落廚房、屏東縣泰武鄉平和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銘泉農場、飛夢林青年咖啡、屏東市頂柳社區關懷據點、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由於參訪時間很短,每站只能來去匆匆,沒有時間訪談實際服務對象,以下僅挑選三處,談些個人觀察。

部落托老

屏東縣目前共有207個社區關懷據點、8個日間托老中心,分布於7個鄉鎮。營運由社區主導,主要參與對象為身體健康、輕度失能的長者,各托老中心收費每月2000至4000元不等,經照顧管理專員健康評估為輕度失能者,就能到托老中心上課;如評估為中度、中重度失能者,則會建議長者到日照中心接受更合適的照護方式。古樓松鶴園為屏東縣第一所部落托老中心,目前共有15位長者,平均年齡70歲。每週一至週五,上午八點半至下午四點半開辦識字、編織、團康等課程,並提供中餐、點心。照顧管理專員為部落青年,精通原住民語,與老人家溝通無礙。另外,來義高中設有職涯探索課程,學生定期到托老中心服務。

M-201605-152-p2701-600x400

▲古樓松鶴園專案經理Malas( 陳秋雅) 於2012 年利用公部門廢棄公車站做為部落廚房,照顧部落老人。廚房採購當地族人蔬果,並研發適合族人和遊客的口味,推廣古樓社區,部分所得回饋部落。圖中風味餐有當地生產的豬肉、地瓜葉、芋頭、地瓜,以及小米粽。(攝影/余秀清)

文化落實於生活

泰武鄉平和社區是個排灣族部落,有164戶、707人,1968年從比悠瑪部落搬到現址平和部落。社區的關鍵人物為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路發尼耀·德布藍恩(年秀玲),她非常重視文化傳承,為了保有傳統互助的民風,於1995年成立協會,以此為溝通平臺,透過部落會議讓族人參與公共事務。近年來積極引進公私部門資源,以「關懷照顧」為宗旨推動各項福利服務。為了找回部落主體性,實踐部落托育照顧,經過多年努力,除了公私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產生第四種形式─針對離島、偏鄉及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環境特殊性,結合國家與在地社區資源設立的部落幼兒園。文化是從生活裡長出來的,教學則是從生活文化中醞釀出來的,在部落的社區脈絡裡,讓幼兒自然接觸部落生活、文化與語言。

M-201605-152-p2702-600x400

▲頂柳社區關懷據點每週三次半日托老活動,安排帶動唱、跳舞及手作課程等不同內容帶動老人,延緩老化。

老幼共學

為了提升失智症長者及其家庭照顧者更好的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在臺灣設有28個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其中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位於屏東縣前進國小,是目前唯一設立在學校的據點。前進國小畢業校友也是民眾醫院副院長蘇哲能看到全校只剩下不到75位學童,建議據點設在國小, 一方面活化校園, 一方面讓長者、小孩一同學習。目前據點有32位長者,大多為70至79歲,每週上課2天,家屬有六、七成會來一起關懷。負責該據點的個案管理師羅梓凌說明,北部輕微失智者,一旦家人發現即可獲得照顧,但屏東常因家人認為老人家本來就會健忘而輕忽失智的警訊,一直到變成中度失智後才就醫。透過老幼共學,小孩因為共學而了解長者,長者看到小孩,笑容也增加了,從而延緩老化和失智。

M-201605-152-p2703-600x400

▲社區老人平常身體狀況良好,可以在社區自行活動,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每月安排5天給長者做健康檢查及其他活動,老人根據出席狀況把代表自己在部落中地位的圖片貼在牆上的表格裡。(攝影/余秀清)

活躍社區服務網絡

在臺灣,常常從北部經驗思考問題,但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者的照護,反而北部須向南部學習,尤其是考慮都會與偏鄉的差異性。此行或許還不能將心得直接運用到各分社,但關於「在地安老」的實踐,以及社員可以為自己、為他人做些什麼,提供幾點淺見:

一、第一線公務員影響臺灣的未來。屏東縣預算有限,但在熱情認真的吳麗雪副市長帶領下,落實潘孟安市長「安居大社區」的選前政見,結合各局處,建構綿密的社區服務網絡。

二、安排活動或課程,協助健康長者活躍老化。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經常提供社工員或照顧服務員新知,例如最近推廣加賀谷·宮本式音樂照顧法。

三、南部人口外移,老化嚴重,社福系統壓力大,各地若能因地制宜,自主發展在地經濟,讓人口回流,各鄉鎮的銀髮族照顧產業可再創在地生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