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媽媽在芬蘭的飲食教育手記

2023-11-14・食農教育

文、圖/凃翠珊 插圖素材/freepik

北歐教育一向被世界讚許,對於飲食又有哪些獨到見解呢?月刊邀請長年移居芬蘭的作家凃翠珊,分享她第一手的觀察與體驗,原來北歐芬蘭都這樣做飲食教育!

談起芬蘭人的飲食教育,首先讓我思考的是:什麼是飲食教育?是學校裡的家政課、圖書館的飲食書、還是家中耳濡目染的廚房風景?與飲食教育直接相關的家政課,在芬蘭是七年級開始必修;每週都有機會嘗試新食譜,從奶昔到麵包、藍莓派和麥片,似乎是芬蘭飲食教育的起點之一。
 

各學科處處都見飲食教育

芬蘭學校在不同的學科早就融入了飲食教育的學習,不只是教做菜,還包括認識食材來源、了解食材選擇對環境的影響等多面向知識。比方:小學四年級的環境教育課本中,教導孩子如何辨識田野中常見的穀類與植物,也教導垃圾分類和廚餘回收;五年級則教孩子食材如何成為商品,什麼樣的循環種植法有利於土壤,有機食品、公平交易、由地方農家生產的食材如何定義。
 
小孩從小向大自然學習,辨識可食用的野莓、野菇和當季野菜。

到了七年級,除了要練習做菜,也要逐漸學習營養學,並且辨認「有機」、「芬蘭生產」、「友善環境」等包裝標誌。此外,孩子的學校每個七年級學生,都要輪流去廚房幫忙三個小時,這是「認識工作與職涯」課程的一環,雖然不是家政課,卻與飲食教育相輔相成;孩子去實習的那天,三個小時都在練習把洗乾淨的碗盤分類並放到對的地方。
 
小孩從小向大自然學習,辨識可食用的野莓、野菇和當季野菜。
最近聽孩子說,九年級正在進行將即期或是賣相不佳的食材變身餐點的練習,以減少浪費。回想起來,其實他在四年級時也曾選修一堂烹飪課,每週都在家中實作,當年老師曾說,烹飪課是最受歡迎的小學生選修課。而芬蘭的文化環境,也讓「從產地到餐桌」有機會常在生活中實踐。
 
七年級必修的家政課,每週都有新食譜並要求學生在家練習。

讓食育成為全民運動

這裡森林多,大部分芬蘭人從小跟著爸媽去森林裡採漿果與蘑菇入食,近年則流行採野菜,家有花園的人也採擷漿果或大黃根莖來榨果汁,這些都是最自然的生活飲食教育。此外,芬蘭食育也融合在童年的圖畫書中,例如一套芬蘭著名的插畫童書,作者用一群住在農村的狗狗,帶領兒童認識傳統農家生活;打開書就可以看見傳統麵包怎麼做,在嚴寒的長冬又如何吊掛、風乾、保存。由於芬蘭環境和氣候影響,多數食材得來不易,一部分的生活食材來自自然,則讓人珍惜大自然的給予。
 
芬蘭人常走進森林,在不同季節擷取自然食材。
除了環境與學校充滿飲食教育元素外,芬蘭的民間組織與企業,也對飲食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力。比方:芬蘭食品資訊(Finnish Food Information) 組織與連鎖超商系統S-Group 合作推出「到超商了解食物」的活動,各地老師如果有興趣,都有機會可以帶學生造訪地方上的超商,實地了解食品標示與產地來源,這樣的概念甚至成功輸出歐洲各國。還有一個由民間和大學研究機構發起的「好吃的學校計畫(Tasty School)」,鼓勵學校改善飲食環境,也鼓勵學童均衡飲食。


 

不只做菜 收拾善後也重要

民間與學校是其中一環,但飲食教育最終也需要在家庭中實踐。中學的家政課老師,一開學就寫信給所有家長:「每一堂家政課都會有作業讓孩子練習在家實作。家政課不只是烹飪,也包括清潔整理,並培養學生永續思考的能力。」我們努力配合,鼓勵孩子在廚房練習做菜,同時也練習一起面對失敗;有一次,孩子在家做鬆餅早餐,結果不小心把整盆麵糊灑在地上,不僅可惜食材,早餐也少了一半,然而,學習收拾殘局也是一個重要經驗,飲食教育如此寬廣,絕對多於做好一頓餐飯。

每一個嘗試,都帶來一份新的理解,學到的不只是知識技術,更是態度,這也是為孩子的人生累積真實的養分,飲食教育,其實是生活教育的基礎啊!

 
INFO 凃翠珊
長居芬蘭,出版多本芬蘭設計及生活暢銷書。熱愛自然,用寫作記錄生活,用音樂感受人生,並在靈性學習中探索生命。

臉書專頁:「北歐四季」 (點擊連結前往)



(首圖圖說:從產地到餐桌,芬蘭森林和自家公園是最好的實驗場。)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