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裡的主婦行動家— 南港站成站史

2012-09-01・一起吃飯吧!「共食」有機棉衣的邀約

文/黃嘉琳 圖/余麗娜

十來位主婦與兩位煮夫圍坐南港好所在活動教室裡,品嘗自製點心,小空間裡瀰漫著公平貿易咖啡的香氣。四位資深社員余麗娜、宋瑞鳳、劉容貴和王月美回首當年,將每一位聆聽者帶回十多年前她們從共同購買到成立南港取貨站那段篳路藍縷、熱情方殷的時光。

「南港取貨站」當初由林琇梨、陳素華、劉容貴、余麗娜、余端妮五位社員發起,籌備擘劃主要是麗娜、端妮兩姊妹。這天來分享的老社員都是住在中研新村裡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的眷屬,她們從共同購買乾貨開始,建立起巷弄裡一個改變生活方式的小基地。

南港中研新村五位資深社員前往三重總社,與當時理事主席陳來紅討論如何成立「南港取貨站」。(由右至左:林琇梨、陳素華、余麗娜、陳來紅、王月美、劉容貴)

▲南港中研新村五位資深社員前往三重總社,與當時理事主席陳來紅討論如何成立「南港取貨站」。(由右至左:林琇梨、陳素華、余麗娜、陳來紅、王月美、劉容貴)

站所「史前史」

二○ ○ 三年十月南港站成立前,這群主婦們早就參與主婦聯盟的活動。容貴回憶起自己一九九六年為了婆婆購買乾貨而加入,當時社區裡的林琇梨成立了一個班,大夥兒與主婦聯盟的接觸就從這裡開始。林琇梨可說是一位關鍵人物,她隨夫婿在日本求學時接觸了共同購買,回國後就投入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行動,很快地把中研社區發展成「最大的蔬菜班」;不久瞿海源的妻子陳素華也成立一個蔬菜班,並且促成主婦聯盟的產品曾到中研院合作社短暫上架供應的嘗試。一九九九年的中央研究院週報第七二八期,刊登了瞿海源一篇題為︽健康與環保的生活據點︾的文章,簡短回顧了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八年的發展過程:「中研社區(原思亮新村)就由林琇梨女士引進,成立了一個班。(中略)經過三年,參加人數快速增加,分為兩班。這兩個班到後來成為兩位班長過重的負擔,最後實在負荷不了,在徵求義務出任班長人選不成之後,只好忍痛結束。

結束後, 大家還是覺得綠主張的物品實在很好。經過好長時間的探索,終於想出在本院合作社設立銷售點的主意。」
可惜的是,因為雙方規定、政策的限制,在中研院合作社的銷售點未能長期經營,社區媽媽們只好走回共同購買和個別配送的老路。

▲慶祝取貨站一歲生日,內湖取貨站的創始站長-鳳儀也來相挺。

在這段媽媽們戲稱為南港站「 史前史」的時期,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行動是參與基金會的「廚餘回收」計畫,容貴說起作法:把摘下來的菜葉、根莖果皮等用剪刀剪小,塑膠袋小心打幾個洞鋪到特別購買的桶子裡,再將廚餘置入密閉,有時怕臭味遭到家人抗議,還把廚餘連塑膠袋一同放進冰箱,等到回收車來的前一天才倒入社區公用大廚餘桶中。在一九九八年主婦聯盟與兒童育樂中心共同推動「廚餘做堆肥計畫」之前,這些觀念與做法在台灣還未普及。

細數這一段美好的辛勞

二○○○年十二月的《綠主張》裡有陳素華所寫的「中研社區參加了廚餘堆肥計畫」一文,提到中研社區住戶們對此計畫迴響熱烈,參與規模達三十二戶,還經常有詢問加入的鄰里。雖然當年象神颱風將置放於兒童育樂中心的機具摧毀,使得主婦聯盟的廚餘堆肥計畫戛然而止,卻為台北市政府的廚餘回收政策開啟全面實踐的先河。
麗娜回顧成立南港取貨站的契機:「二○○三年我剛好沒有事情,我與林琇梨就去找主婦聯盟合作社,談成站的人力、各種條件,了解設站的種種事宜。首要之務得找到幾個有共同理念的社員來發起,就是琇梨、素華、容貴和我四個人。」

她馬上面臨的問題是其餘三位成員無法分擔成站之後的繁重勞務,因此找來小她八歲的妹妹端妮加入。當時的作法是資金、設備、場地都由站長和社員自籌,合作社回饋十五%利用額,「其他三位社員都說可以出錢,但我壓力會很大,因為每天都得把帳結清楚給大家交代。所以乾脆我和妹妹共同拿出四十萬,支應採購各種設備、租用店面等等的費用。」麗娜和端妮就這麼承擔「校長兼撞鐘」的工作,外加老鄰居們兼職的幫忙,撐起南港站的業務。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出刊的中央研究院週報刊登了黃錦香提供的一則消息,提到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南港取貨站」成立:「銷售無農藥、無抗生素汙染的稻米、蔬菜、水果、肉類、飲料,和環保生活用品。」可能是首次正式向當時的主力購買者—中研院員工及眷屬們宣告一個新型態購買方式的到來。

▲春天,蟑螂繁殖的季節,南港取貨站教作「環保蟑螂藥」。

社區媽媽們的夢想似乎已經成真,然而從麗娜口中娓娓道來的工作狀況,可看出夢想落實的大不易。例如,社員結帳時拿到的是工作人員以複寫紙逐筆手寫開立的單據;搬貨、上架、分菜等例行事務應接不暇,麗娜坦言每天累到連帳都不核對就趕快回家休息。成站不久便是農曆新年,她憶起八、九年前的光景:「我拿著剩下的豆漿和牛奶去送給社員,捨不得好好的東西放著壞掉,在雨中自己推著腳踏車,一家家去送,看她們要不要,現在想起來我還會哽咽。」
南港取貨站就在幾位主婦的實踐行動中經營了三年,麗娜出國一年間,由端妮和老社員們勉力支撐著社務運作。彼時已有將取貨站轉型為「好所在」的作法,她回國後,二○○六年即正式將社員利用額達到八十多萬的南港站交接給由合作社派來接手的站長|宋偉齡。

現在從麗娜的分享中,聽到一絲遺憾:由於勞務的負荷實在過重,她說那幾年反而無法藉由取貨站活動去推動主婦聯盟所主張的社區營運理念。但是這位先驅者還是說:「過程很美好!」(作者:北北分社社員)

原刊登於2012年09月108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