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手作溫度

2014-03-06・光與風的對話─居家節能的思考

文/張正揚 圖/旗美社區大學提供 插畫/鍾舜文

旗美社區大學(以下簡稱旗美社大)由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承辦,成立於二○○一年三月三日,成立之初,即清晰地選擇以高雄縣(市)旗美地區,作為其主要服務區域;旗美地區或為原住民部落,或為漢人聚落,基本上為一農村地區,因此旗美社大成為台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

凝視農村的價值

然而,農村型社區大學的內涵,不僅在於所處為農村地區,更在於其針對農村地區所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城市地區社區大學的辦學內涵。回顧旗美社大創立之後所提出的辦學口號,可以一窺其自我定位:

二○○三年秋─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

二○○四年春─學習之地 組織之所 結晶之處

二○○四年秋─農村是文化的森林

二○○五年春─農村是一所學校

第三至第五年,是旗美社大實際發展出其骨架和血肉的階段,從以上的口號中,我們可以看到旗美社大作為一所農村型社大所具有的兩大特色:

一、旗美社大不僅是一所學校,也是一個具有三重角色的農村非營利組織。

二、農村地區蘊含豐富文化,既是旗美社大的服務對象,也是其學習對象。

在這樣的脈絡下,旗美社大於二○○四年底成立了「城鄉交流委員會」,開始倡議農村的價值,並於二○○六年開始出版月曆,記錄農村。

選擇月曆作為素材,主要是受到王順調先生的啟發。王先生彼時任職於茂林鄉公所農業課,負責茂林鄉的保育業務,每年將自家拍攝的茂林風景印成月曆,分送親朋好友。當時我們正苦於缺乏更好的農村宣傳方式,也對月曆內容的單調感到滿,收到王先生的月曆之後大為振奮,於是開始嘗試以旗美地區素材作為月曆內容而出版;二○○六年以各班級為主題,二○○七年為旗美地區作物,之後陸續選擇小生產者(二○○八)、野菜(二○○九)、記憶莫拉克(二○一○)、醃漬(二○一一)、保種(二○一二)、食物(二○一三),以迄於二○一四年的農村手藝。

搶救農村的璀璨技藝選擇農村手藝作為題材,並訂定「農村的手作溫度」為標題,實有感於這些智慧和技術,乃歷經長時間積累和摸索才得以發展出來。人類的生活,從採集、狩獵,一直到農業,進入到一種比較安定的狀態,是一段漫長而重要的歷程。農村的生活成為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種種限制和支持時,所發展出的一種適應世界的方式。

住在農村的人除了耕種的農民,還有數量和類別均可觀的手藝者,他們以周遭的材料,經由巧手轉換成各種器具,運用在農務、祭祀、烹製、交通等物質和精神的層面中,這些知識和技藝,是農村最重要的價值內涵之一。

由於緯度和高度等地理條件的差異,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農村樣貌,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本領,農村的手藝者針對周遭的各種材料,從中擷取、提煉,進而創造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源;這些擷取和提煉的程序,看似簡單,但其實蘊含了對於材料的辨認、處理、運用等知識與技藝,這些知識和技藝的表現,使農村的生活,多了一種由雙手創造和傳遞出來的溫度。

月曆,連結過去與當下

為了出版二○一四年的月曆,旗美社大的執行編輯涂郁苓等夥伴,多次走訪這些擁有絕技的部落或農村手藝者,例如寶山部落製作弓箭的Lakav Ismahasan Islituan(陳公明)先生,以及美濃山下製作粄簝的林菊梅女士;有些多年未施作的手藝者如製作筍塹的童金龍先生,為了此次採訪而大展身手,令年輕的採訪者大開眼界。然而,這些珍貴的技藝,卻正在快速的流失。

這些曾經是千百年摸索、累積,才得以發展出來的璀璨知識和技藝,因為環境和社會的快速變遷,面臨了失傳的危機。越來越普遍的價值觀認為,竹子處理繁雜、黃藤採集不易、稻草流失快速,中間還需要人工編製的過程,還不如直接購買塑膠製品,更便宜而有效率;但當塑膠的素材取代了自然樸實的竹子、藤蔓和稻草,機器的快速生產取代了複雜巧妙的技法時,我們的生活便失去了自然素材觸感,少了一種手作的內蘊與溫度。

旗美社大希望透過月曆的出版,喚起社會對於傳統手藝更多的關注,而能傳承下去。今年,我們邀大家一起來凝視這些農村手藝者的臉孔和技藝,感受厚繭滿佈的手掌潛藏的韌性,重新品味那物質匱乏的年代,先人運用周遭素材的智慧,再次感受農村生活裡的手作溫度。(作者: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M-201403-126-p1601

一月 粄簝

製作者林菊梅:「以前家住龍肚,父親就是竹製品的工匠,幾乎想得到的生活用品都能用竹子編製,靠竹製品養活了一家人。在家家戶戶都還使用大灶的年代,粄簝的銷路很好,但製作費時,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一個,現在由於材料取得不易,大灶也越來越少人用,所以開發出適合電鍋大小的粄簝。」

諮詢專線:美濃/美濃山下榕樹窩/林菊梅 0919-794890

M-201403-126-p1602

▲二月 筍塹

製作者童金龍:「筍塹在以前很多人都做,我也是看著我舅舅做,看久了就會做。要用時找好要做筍子的地方,編好就固定在那裡了。因為筍塹仔不會有底,是插在泥土上,使用時在底部鋪上香蕉葉或雨衣布,倒入筍子後再蓋上蕉葉,再不時放重物或人上去踩,把水分擠出來,等筍子發酵。以前要做到十二尺才夠放喔!大概要放快一千斤的筍子,如果做得好,發酵得好,那筍子一年都不會壞。」

體驗專線:甲仙/南橫三星遊客中心 07-6752818

M-201403-126-p1603

九月 Busul Kavi(弓箭)

製作者Lakav Ismahasan Islituan(陳公明):「其實我開始打獵的時候,已經有獵槍了。弓箭是更早以前的獵人在用的,現在為了傳承,讓孩子知道我們布農族的傳統,所以我聽老人家的講解而試著做出來,做弓箭不能急,一定要好好地曬一個星期,木材才會有彈性,如果還沒乾就急著削成弓箭,以後做好綁弦,一定一拉就斷了。」

體驗專線:桃源/寶山社區發展協會 07-6893769

原刊登於2014年3月126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