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珍有機農場│我要當作穡人
2015-08-05・跟著父母去務農
文。攝影/黃子芳 台南分社社員
▲全家人正在整理剛採收下來的蔥。
位於彰化溪湖的珍珍有機農場,由陳世勳、曹素珍夫婦倆共同經營,從一九九六年至今將近二十年。陳世勳年輕時在外到處工作,父母親務農,他則直到三十四歲才返鄉。說起當初種植哈密瓜,每次噴灑農藥後,不僅是作物,他全身也都被農藥噴濕,為了身體的健康及安全,透過附近的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認識有機農業。不如想像中順利,陳大哥感慨地說:「剛開始前三年父母親不諒解,也不理我,還說放著田地都是草。」
最初幾年,由於技術不夠成熟賠了不少,到處向朋友借錢,前前後後賠了四百多萬元。技術解決了,通路又是另一個問題,早期收成的蔬果都是自己開著貨車到處兜售,賣相不好又相對高價,常常一臺車滿載出去,原封不動開回來,賤價賣又不甘心,索性就送給附近的喜樂保育院當伙食。約在二○○○年到臺中中山公園擺攤時,認識了謝麗芬、林碧霞,相同的理念開啟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共同努力的契機,從此有了固定的銷售通路。問到這一路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支持下去呢?曹素珍說:「當然也想過要放棄,但就是不甘心,想著熬過去就好了,現在回頭想想,也慶幸當時有堅持下去。」
務農是生命的一部分
苦盡甘來的,還有二○一一年時陳世勳的長子陳翰霖回到家中幫忙,成為新一代農人。令人好奇的是,一九九五年次的陳翰霖才二十歲,怎麼不是在學校求學,而是回來務農呢?看起來年輕又害羞的他,一開口便沉穩地說道:「因為不喜歡體制內的學校,之前在體制外念書,才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東西、什麼樣的知識。體制外的學習讓我在思想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多了很多新的體驗。」後來到一般學校就讀電機,發現那不是他所想要的,試了幾間學校都不適合,覺得再這樣下去也只是浪費生命,於是在高二那年決定回家務農。
▲苦瓜棚旁種的地瓜葉已茂盛得長到棚下。
正式投入農業之後,是否有想像上的落差呢?陳翰霖說現在做的工作,與小時候幫忙的部分大同小異,所以一切都很習慣了。反倒是他回想起溪湖這地區早期以務農為主,班上同學的爸媽多半是「作穡人」(臺語音讀tsoh-sit-lng,釋義為農人、一般勞動者),國中老師曾在課堂上叮囑他們要好好讀書才不會像爸媽一樣,老師問到:「想跟爸媽一樣當作穡人的人舉手?」全班就只有他一位舉手。雖然從小他就有獨特的想法,但也有矛盾的情緒,國中下課時看到其他同學的父母開著轎車來接送,心裡很羨慕,只有他是坐農用貨車上下課。有天,陳翰霖與朋友父母閒聊,朋友父母會購買有機蔬菜,而且竟然買到他們家的蔬菜,原來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社員,直誇他們的蔬果品質很好;陳翰霖漸漸肯定自己身為農夫,也不怕別人知道,同學們都知道他在家務農,他還邀請同學暑假時來家裡體驗農夫生活。
▲陳翰霖幫苦瓜寶寶套袋,當苦瓜長出4至5公分的果實就要進行套袋。
曹素珍曾經和兒子討論過未來,既然孩子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也就順其自然;而陳世勳說取名「翰霖」與「翰林出版社」諧音,原本是希望兒子會好好讀書,但他現在的想法也是肯定孩子的想法,做什麼都好,想讀書也好,要務農也罷,甚至打算借幾本農業的書給兒子看,希望他決定投入農業後,多多精進自己。以往翻土等等需要機械的工作,都得另外花錢請人,現在是由陳翰霖負責。然而,珍珍有機農場目前還是只有四個人手─陳世勳、曹素珍、陳世勳的大姊陳玉葉、陳翰霖。曹素珍無奈地說:「農村地區缺工真的很嚴重啊!薪水不高又要常曬太陽,工作的繁忙與否還要配合著蔬果生長的週期,所以有時候很忙,但像最近梅雨季下了十幾天的雨,作物像瓜類、花椰菜都被雨水打爛了,現在農場上就沒什麼可收的。」目前農村年輕的人力反而來自外籍配偶,珍珍有機農場就聘僱了三位外籍配偶協助農務。
▲由左至由為陳翰霖、陳世勳、曹素珍、么女陳翌萱,陳翌萱即將就讀大學。
生活在四季裡
離陳世勳住家三分鐘車程就到了珍珍有機農場,三甲的農地分成三區。首先第一區目前種植小黃瓜、大黃瓜,小黃瓜剛採收一批,大黃瓜正準備開花結果。曹素珍說明為了瓜類、番茄特別搭建的棚架,在土畦上固定鐵管做為支架,土畦表層覆蓋一層塑膠布,準備種植作物時,翻起塑膠布就能用機器翻土、施肥,比傳統方式更省時、省成本,不必頻繁更換資材。
▲由陳世勳夫婦親自蓋的夢幻小木屋,曾養過乳牛、羊,目前養雞。
另一區映入眼簾的棚架,上頭攀爬著炮竹花,接著看到一座聳立在水池中央的小木屋。穿過炮竹花的棚架,兩邊便是農地,目前種有苦瓜、地瓜葉、韭菜花。五月種下的苦瓜已經陸續結果、套袋,預計再兩週就能享用,瓜棚下茂盛的地瓜葉及另一側的韭菜花都已成熟。
▲陳世勳的大姊陳玉葉一起幫忙農事,曹素珍忙於農務沒時間煮飯時,多虧陳玉葉幫忙打理家務、煮飯。
來到最後一區,夫婦倆還在考慮是否開放參觀,陳世勳笑說:「莫啦!裡面都發草啦!」因為部分作物的時節未到,剛好讓土地休息一下,所以田地上長滿雜草。曹素珍看著農場,回憶起當初家裡只有二分地,只好租地,剛開始被別人笑:「你們租的是什麼地啊!」那是荒廢的農牧地,滿布牧草,地下都是粗韌的根不易清理,但就算辛苦還是要整理。
▲農場裡結實纍纍的咖啡果實供觀賞用,等到成熟時就找朋友幫忙烘焙,留作自己品嚐。
除了缺工之外,最讓陳世勳夫婦困擾的是番茄最常見的病害─晚疫病,經常發生在低溫、多濕、多晨霧的天氣,特別是在春季。剛得病的時候,植物的葉片會有灰褐色的病徵,接著莖、主枝也會出現同樣的徵兆,最後連果實也黑掉,常常會讓辛苦好幾個月的努力全部泡湯,近兩年雖然比較少發生,但目前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另一種病毒病在夏天最讓人頭痛,約在八、九月間發生,常出現在瓜果、番茄上,初期症狀會看到葉子捲曲而沒辦法生長,勉強存活下來的枝條變得瘦弱無法健康茁壯,最後還是得忍痛鏟掉。
陳世勳說:「這段苦日子,是我們熬過來的,當我們傳到下一代時,他們就不用再經歷這一段,反而是想想看看怎樣提升品質。」他期許陳翰霖可以在這基礎上,讓品質做得更好,像是病蟲害防治或是有機的資材使用,讓蔬果的經濟價值、營養價值都能再提升;現在陳翰霖會跟父母輪流去上課,多認識有機栽培的知識,或是市場行銷策略的課程。
曹素珍年輕時曾為幼教老師,希望將來陳翰霖順利接班後,她有時間和精力重新整理農場環境,讓更多的小朋友有機會從小認識生態、認識有機,現在也歡迎一些親子團體來到農場參觀,把這些理念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