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煮意:為你的餐桌把關
2015-08-18・生活提案
文/沈寶莉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期末分享一人一菜時,幾乎每位學員都嘗試做了點心或小菜來跟大家分享。(攝影|林雅惠)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的爆發,而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餿水油事件」。某天,主婦聯盟基金會的夥伴們被媒體、官員們等等疲勞轟炸一天後,想說回家好好煮一頓飯與家人共聚一下。結果,菜才剛端上桌,其中一位夥伴的女兒問她:「媽媽,妳的菜裡面有黑心油嗎?」一瓶餿水油,在餐桌上產生的這個問號,讓原本想要放鬆的心情,突然間又沉重起來。連會動手做菜的婦女都遇到這一大難題,那麼其他不會煮的、三餐只能外食的外食族又要怎麼辦呢?難道只能祈求廠商或店家能摸摸良心,不要讓自己中「毒」太深?
小資族的飲食教育
過去,主婦聯盟基金會推動綠色飲食教育的對象主要是老師、家長和孩子,透過幾百場演講和活動,甚至直接進入小學,陪伴學校走進綠色飲食教育之路。做為一個希望積極回應社會需要的NGO,我們希望能帶著這樣的教育經驗影響更多人,尤其是以往很少接觸的族群─小資族和社會新鮮人。他們不但人數眾多且能影響社會,但卻鮮少有為他們設計的飲食教育,彷彿飲食這件事只是某種「家庭課題」而已。
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支持下,主婦聯盟基金會在二○一五年六至七月間為這個族群舉辦「綠色新煮意:小資族的自煮天地」系列課程。除了主婦聯盟基金會的志工講師,還有MiniCook親子廚房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連結專業廚師、有機農夫、臺北有機蔬菜產銷班等。
課程設計希望能緊扣小資族的生活─想吃得健康,但又時常只能外食的習慣,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綠食育的概念包納進去,如低碳飲食、進口食用油的漏洞、食品添加物的問題等等。為了讓學員接觸到食材的原貌,還安排他們到臺北市的有機農場體驗農事。希望以這課程為一個起點,讓他們成為可以與生產者連結的小社群,慢慢培養另一種共同購買的可能性。廚師老師則帶領學員一同動手做,例如:做一份健康的有氧早餐、中午可以帶到辦公室的便當菜等,在動手做的過程裡,期許學員們感受綠色「煮」意其實很好玩,也很快樂,增強他們在生活裡實踐的動力。
原本設想是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學員身上,以為合作的各團體對食農教育已有所接觸,但其實他們也是應該培力的對象。過往,主婦聯盟基金會獨力支撐著綠食育的推廣,現在更希望社會每個角落和層面都有其推動的方式。所以,主婦聯盟基金會的夥伴花了大量時間與每個團體溝通、協調,期望牽起彼此的手一同邁向更多元的綠食育之路。
不孤食,共建綠色飲食生活圈
這次將近二十位學員參加課程,約有一半是單身、社會新鮮人,他們平常都是外食族,鮮少動手做菜,有些學員表示一人份量不容易控制,有些則說不會煮且外食很方便。當他們分組站在工作檯前料理時,即使是第一次見面,大家也馬上變得活絡起來。有經驗的夥伴會主動分享用刀技巧等;較不會煮菜的夥伴,協助整理桌面、清洗碗盤等等分擔工作。彷彿每個個體走進廚房裡,裹在外層的冰冷外衣就會自動融化,而平常只會滑手機和電腦的雙手,也突然變得輕快、靈活。還有,當這雙手碰觸到陌生的食材時,那份成就感超越了在辦公室裡的時光。
如有位從來沒有為自己料理過的學員,有一回被分配為紅肉李去核的工作。因為她沒看過紅肉李,對於要如何把紅肉李「打開」、取出核而十分緊張。當夥伴們與她一同把所有紅肉李去核後,她說:「我今天真有成就感啊!」雖然只是完成了第一道工序,但她的笑容卻比吃到成品時還要滿足。
每次料理完成後,學員們坐在一起品嘗自己的成果,以讓他們慢慢習慣「共食」。直到期末分享「一人一菜」時,,他們的料理故事大多和故鄉、童年以及與家人朋友的回憶有關,正好體現了食物不僅是飽腹的存在,也是人們情感和民俗文化的載體。大家說著說著三個小時就過去了!而食物也因為多了想珍惜對方的這份情感,彷彿變得特別「美味」。
課程在一片歡樂和美食的環繞下結束了,雖然難以知道學員們是不是從明天起就拿起鍋鏟為自己料理,但看見他們願意作出的一小步改變和快樂,就能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
這幾年主婦聯盟基金會疲於奔命地回應各式各樣的食安問題,最後發現最積極為自己的食安負起責任的方式,其實還是掌握在人們的手上。所以,二○一五年的募款主題─「打造自己的綠食圈」,便是為了呈現主婦聯盟基金會的理念和決心!除了透過課程宣傳及鼓勵民眾多認識食材、多動手做之外,也希望能多留意及了解生活周遭的綠色餐廳、綠色商店、農夫市集等等,從自己的住處或辦公室出發,在地圖上畫下一個屬於自己的綠食圈。平時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好,不用心驚膽跳的等著下一個食安炸彈。
主婦聯盟基金會串聯了友善環境飲食相關的組織、店家與場所,打造了自己的綠色飲食生活圈,安心、惜食又環保。您發現社區裡的綠點了嗎?讓我們大手牽小手,跟著主婦聯盟畫出自己的綠色飲食生活圈,友善環境,安心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