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助福祉回應生命需求

2016-11-01・信仰自然之必要

文╱黃淑德.現任第五屆理事 攝影╱王琪君

▲長者在明亮寬闊的交誼廳裡聊天、吃點心、看電視,像是在自家客廳裡一樣舒適。

「亞細亞姊妹會」持續年度交流已經十七年了,二○一六年在日本首次以「照顧」為大會主題。本文摘錄九月一日的論壇內容,讓社員看見「消費合作社」所發展出的社區人際網絡、創新的事業與活動,以及所秉持的「尊重、平等、互惠」普世價值,值得參考。

日本.地區型福祉

二○一六年,由生活俱樂部生協聯合社通過「福祉.互助八原則」,包括:多樣性、對尊嚴的尊重、參加型社會、人人做有生命意義的工作、打造能探索人生使命的生活環境、育兒支援、看護支援、社會孤立者支援。面對超高齡社會,社員「希望能營造符合自己意識的需求,即可安心生活的地區社會」之期望下,生活俱樂部生協所有事業單位(事業體、單位社、運動團體、生產者)未來將依此持續展開福祉活動。

相對於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生活俱樂部生協的福祉事業朝向「社區最適」,在社區中以充滿彈性的方式來回應居民的各種福祉需求。歷經三十年的摸索與擴大,福祉事業已成為七百七十五個社區事業,一年有五萬六千九百人利用,創造一萬五千多人就業於勞動自主事業,訪視看護等的照顧時數達一百一十九萬小時,事業營業額達一百五十億日元。提供「利用者為本位」的服務,培育照顧員於就近社區內進行育兒及看護,並互相支援。

201611_互助福祉回應生命需求-(2)

▲位於橫濱市港北區的福祉俱樂部生協,其中きらり港北老人安養中心的長者堀內陽子,親切地打招呼。她將居住空間布置得像家,牆上放著先生的照片;床邊扶手讓長者容易起身下床。

「共濟」是日本、韓國合作社固有的「互助保險」制度,生活俱樂部生協從一九八六年開展了共濟(ECCOLO),大約三至四成社員參加,月繳一百日元就可以享受生病、生產等臨時照顧需求,並從共濟的「照顧應用金」支付照顧者酬勞。現在也擴展到「地區福祉事業」,不再僅限社員才能利用,邁向區域福祉事業化。

鼓勵社員從人生都可能面臨的「幫人、被幫、互幫」三種角色中轉換,將共同購買的互助,拓展成不是為了幫助誰,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朝向更充實與快樂之道,而彼此同行。例如,近年興起社區設立「兒童食堂」,提供熱食與課後輔導予貧困家庭及獨自在家兒童;東京正推動「鄰里見面活動」,從招呼開始,參與平日的見面,以強化震災及緊急狀況時的近鄰互助。

韓國.互助型福祉

二○○五年,幸福中心生協開始關注韓國社會的高齡少子化議題,並反映於中長期發展計畫;二○○八年選定了五大領域作為「二○一五年幸福中心願景」(註1),勾勒出福祉事業的構思;然而由於共同購買事業呈現停滯,社員消費力萎縮,因此目前尚未開展。而由各單位社社員自發與互助的照顧經驗共有三部分:社員互助照顧、地區社會的照顧,以及向社員募集「合作福祉基金」贊助多樣活動。

其中關於照顧部分,「多幸」是學齡前幼兒的媽媽們舉辦的自助式聚會,從二○一一年開始每月一至二次聚會,輪流設計親子活動、交換育兒經驗、食物研習、育兒用品跳蚤市場等形式,破除「孤單育兒」的模式,已經成為其他單位社的開辦模式,也被當成首爾市社區營造的典範;「社區廚房」是每月一次的共煮共食活動,由「單身住」或「太忙而不煮」的社員發起;「幸福餐車」是每月一次的志工活動,以弱勢學生為對象,供餐共食、舉辦食育活動。

第三部分「合作福祉基金」從二○一○年開始推動,以「鄰里互助就是福祉」為方向,社員自願性每月定額捐助一千韓元,至二○一五年為止,共有二千四百一十三人參加,共募集八千七百萬韓元(約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基金委員會負責分配給不易取得政府補助、能強化主體力量、以互助方式實現合作福祉的團體。這些小額分配金扮演「種子基金」,使活動與團體得以運作,成功案例有:青年自助聚餐活動轉變成解決居住問題的住宅合作社;培訓居民擔任社區能源講師,並成為社區運動者;想居住在農村的青年,因此成為摸索農村青年政策的行動者。

二○一六年,幸福中心生協分別受蘆原區與首爾市政府的委託,經營公立「中溪幸福幼兒園」及「首爾市立女性發展中心」。透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前者正準備創立由家長與老師共同經營的社會性合作社;後者則與地區居民共同建立新願景與行動,從社會經濟的觀點發展社區需要的照顧事業。

201611_互助福祉回應生命需求-(3)

▲きらり港北老人安養中心的浴室設置防滑欄杆,座椅附有顏色明亮的扶手,容易辨識,防止長者滑倒。

【備註1 】潘嘉慧。2013。《綠主張》月刊112:10-11。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