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員張月瑩:成為自己的初衷
2016-10-01・合作社的守門員
文‧攝影/張怡潔‧新竹分社社員
▲張月瑩身著的是陳岫之縫製的天使衣,所處的是離麻園頭站不遠的諾貝爾圖書城,裡面有個小咖啡廳,是銀閃閃聚樂部成員偶爾小聚討論的場所。
張月瑩,曾任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代表、理事、總經理與台中分社課長,2014年底褪下一身職務,將重心投入臺中在地社區生活─擔任合作社解說員,參加社區共老團體「銀閃閃聚樂部」,以及每週一天前往臺中文學館擔任解說志工。戴著粗框眼鏡、留著清麗短髮的她,談起話來,不似既定想像的規矩沉靜,反而像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 腦海中不停轉著有趣的點子。張月瑩身著的是陳岫之縫製的天使衣,所處的是離麻園頭站不遠的諾貝爾圖書城,裡面有個小咖啡廳,是銀閃閃聚樂部成員偶爾小聚討論的場所。
媽媽的社區營造
1994年,隨著先生鍾喬搬回故鄉臺中,先生從事小劇場創作,她則與同事合開了一家電腦公司。夫妻倆剛買的新房位在臺中市敦化社區的大樓內,集合住宅讓她有很強的社區歸屬感,她開始主動參與大樓的公共事務。「可能我的個性就是比較雞婆吧,會和左鄰右舍聊天,也會關心社區的大小事。」
當時,臺中市政府於1975年規劃興建敦化公園, 遲至1997年還未動工。她參與住戶自發成立、以大樓為單位的「敦化社區發展委員會」,一同催生敦化公園。幾度請願陳情都沒有成功,讓她意識到「組織」對社區營造的重要性,居民平時沒有經常互動,培養共同意識,就形同一盤散沙,關鍵時刻很難發揮力量。
1998年,張月瑩在敦化社區成立了「綠點子社區教育工坊」,展開一系列以社區媽媽為對象的小型聚會,決心一個人一個人地耕耘。「為什麼是社區媽媽?要做都會型的社區營造,從帶小孩的媽媽著力最適合! 」都市家庭的生活型態,父親通常白天在外工作, 沒有時間參與活動,而在家照顧幼兒的媽媽往往較願意參與,也有相同關心的話題。
於是,她發想「星期二下午茶」活動,藉由喝茶聊天,聚集左鄰右舍培養感情,邀請林真美老師舉辦了帶領人培訓,再開始舉辦親子繪本讀書會,這也是今日蓬勃發展的小大讀書會的前身。
同個時期,張月瑩注意到共同購買,組成了綠點子蔬菜班,擔任班長的她將社區營造與合作社運動相結合,之後更積極投入合作社活動。「我發現合作社的願景是創造更豐富美好的社會,與地區營運的願景不謀而合。合作社的地區營運,其實就是在做社區營造,但合作社的經濟自主和龐大的組織力解決了社區營造在人力、物力上難以持續的困境。」
▲在臺中文學館擔任解說志工,讓張月瑩懷念兒時住在日式宿舍的時光。
合作社的推手
「沒有身體力行的體會,只靠書面教案解說,是沒有辦法感動社員的。」因此,張月瑩相當鼓勵解說員參與地區營運, 實際投入合作社運動。她形容解說員就是「活動家」,是合作社的種子,也是播種人。透過解說員深入參與合作社,真切傳遞合作精神,帶領社員一起開創合作社,讓理想開花結果。
其實「解說員」一職,在各國合作社當中並沒有這個角色存在,算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特有的一環。合作社成立初期,臺灣社會正逢數起黑心食品事件的衝擊,新入社社員數呈現大幅度成長,當時只要繳入股金就能成為社員,但對合作社的運作方式、共同購買的精神欠缺關心與了解,這對以「社員意識為主體,民主選舉為架構」的合作社來說,相當不利。時任第二屆理事的她,遂在2005年底提案要求欲入社者須聽入社說明的規定。這在當時引起極大的反彈,擔心把要進門的社員往外推,討論之後終獲通過。之後又花了一年研擬解說教案《入社解說123 》,並培養解說人力,終於在2007年全社正式實行入社解說。「日本、英國這些合作社行之有年的國家,人民對合作社的認識是很貼近生活的。反觀臺灣,對合作社很陌生,因此很需要解說員的存在。由社員執行的入社解說,不但落實了社員對合作社的參與,除了駐站解說,對外更是宣導推廣合作社的推手。」
文學的主婦
如果說,作家以文學體現社會關懷,那麼張月瑩則在主婦生活裡實踐了這些真諦。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她將對家庭的關懷,提升到社會運動的層面。當年投入社區共育生活的奔走身影,二十個年頭過去仍未改變,只是議題變成了「共老」。她所參與的銀閃閃聚樂部,同樣透過讀書會、參訪、講座,匯集了一群對共老議題有興趣的社員及社友。
▲「大聚會」為銀閃閃聚樂部每月一次的成員聚會,不同於讀書會、健康促進會,大聚會聚焦於如何共創臺中在地共老環境,討論實際行動方案。(攝影╱邱彥玲)
由於了解社會難以承擔老人長期生病所耗費的社會資源,也考量自身能力所及,銀閃閃聚樂部遂將關注從「長期照顧」轉向了「健康促進」,定期舉辦健康促進會,帶大家玩益智桌遊、做運動操,例如八段錦、長者非常容易上手的高智爾球運動。
芬蘭的「活躍老化」是銀閃閃聚樂部參考的理想目標:與大學運動科系師生合作,幫助老人依照各自的健康狀況,設計不同的運動菜單,做到「臨終前兩週才臥床」的理想。他們期待能在臺中設置專屬老人的健康會館,為此,參與了2016年臺中市政府推動的「參與式預算」提案,希望讓議題不侷限在合作社,而能擴大讓更多臺中人一起關心。張月瑩忽地眼神一亮,談起因為參與式預算的公民討論會,讓銀閃閃聚樂部近日有機會和幾位投入社區營造的年輕人合作,實現一些有趣的好點子,營造少有所長、老有所終的臺中市。
在紛雜的環境裡,如何持續這份熱情,數十年來如一日?張月瑩說道:「維持心靈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事情。」她學習極簡生活,將家裡大部分的書與衣服送給需要的人,透過斷、捨、離讓心靈更加自由。而靜坐內觀,面對自己,以更清晰的感受,如孩子般重新地看待生活,也是她的充電方式之一。而這些年參與合作社所帶來的成長─不斷討論、組織共識,培養自己的想法,「在合作社,我學會更勇於表達自己。」一如在入社解說、在臺中文學館裡漫談歷史,她以一貫的輕聲細語,偶爾露出慧黠調皮的笑容,緩緩細述這20年來,對心中理想的勇於實踐。
▲位在臺中西區樂群街的臺中文學館,原為八十餘年歷史的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張月瑩每週一日從家裡騎車半小時來這裡義務解說。
榻榻米上的簡單生活
夕陽從窗框裡斜射進來,張月瑩輕輕地踩過木頭地板,響起了細微的嘎嘎聲,臺中文學館彷彿與40年前家的樣子悄悄重疊在一起。由於父親曾在天埤發電廠工作的關係,她小時候在日式宿舍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回憶兒時,她對日式榻榻米地板最是懷念,每天晚上鋪著棉被在上頭睡覺,簡簡單單卻舒服溫暖,總能換得一夜好眠。「我和先生剛結婚時,當年還沒有什麼積蓄,租的房子沒有床,也都是鋪榻榻米。」兒時的習慣與生活,也呼應著她對簡單生活的認同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