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合作找幸福:社群經濟創造在地價值
2016-09-08・我們的地區營運
文·攝影/洪翠苹·組織部專案規劃專員
2012年起,主婦聯盟合作社承接內政部社會司( 現為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推廣合作社精神,讓社會大眾認識合作社。2015年,更嘗試與婦女團體合作,希望從合作經濟中找尋婦女自主的可能性。邁入合作找幸福第五年,能否進一步深化至行動?帶著這份期許,向在地社群學習,規劃有助於社群發展合作社的工作坊。
▲宜蘭場講師邱奕儒準備四篇與社會經濟有關的文章,分別從社區、公司、政府等不同層面切入,每位學員挑選一篇閱讀,再各自找尋選擇不同主題的學員交換心得。
宜蘭場與平時已有接觸的在地行動組織進行對話、激盪及發想後,探討以「親子教育」為主題的合作經濟模式有哪些可能性?三峽場集結在地組織、合作社推動的勞務自主發展,期能有效整合在地資源及合作網絡,將可望創建三峽更宜居的生活圈。龍潭場期待探索、搭建「龍潭合作經濟育成平臺」的可能性。新竹場從「我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 」出發,找尋以合作經濟聯結社員及在地團隊的可能性。限於篇幅,本文分享宜蘭、三峽與在地社群如何共尋實踐之路。
▲龍潭地區營運委員會討論如何共同營運,把龍潭團隊帶向更好的遠景,一起合作找幸福。(攝影/江孟霖)
包容的價值
宜蘭場活動前,工作團隊先與宜蘭親子共學團進行相互認識與說明,促使學員的學習與討論更清晰而聚焦。活動當日,許多牙牙學語的孩子在會場中畫圖、聽故事,孩子的笑聲、跑進討論區與父母撒嬌、親臉頰等舉動,不時穿插在整個過程裡,比起以往只有大人們參與,此次為使學員安心參與,開放孩子在旁玩耍、觀摩,也使活動多了幾分活力與溫暖。
為期兩日的工作坊,主題探索合作經濟兼顧理想與生計的可能性,當學員討論心中理想的經濟時,其中一組說:「理想經濟是不犧牲任一價值! 」由此延續,在地組織分享在做的事,其中宜蘭縣冒險體驗教育推廣協會總幹事韋必俊破題便說:「我們是非典型家庭和家長,我在家中扮演奶爸,珍惜並滿足能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帶著他們用體驗、探索的方式主動學習。」妻子則分享丈夫帶孩子比她在行,幸好有丈夫的支持,讓她能做更擅長的事。雖然每組關注的社群屬性多有不同,分享同樣隱含著:思考合作經濟如何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同時也能分享多餘,讓他人也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宜蘭場中親子共學團家長正討論共學團的想望如何兼顧生計的運作模式。
活動結束後,工作團隊進行活動檢討時,談及尊重人的多重身分,如何使與會者得以在同一時空下兼顧學員與父母的角色;也談及合作社為鼓勵社員朝勞務自主運作,而設置勞務承攬費的分配原則。某位工作人員提出,勞務費的分配原則須經過所有工作人員討論後再進行,否則大家費心推動活動,希望讓合作社成為社會中一股改變的力量,就成了諷刺。活動檢討認真而深刻,工作團隊最終都能因共識與信任而和好,而勞務費的分配原則更為團隊日後的合作奠定扎實基礎。
從問題看見機會
對第一次承辦合作找幸福的三峽場工作團隊來說,合作社的想像與認識早在規劃前便已開始。有工作人員提議一同拜訪小草書屋與甘樂文創的創辦人林峻丞,當天林峻丞聊到對三峽這座舊城的想望,希望透過週週淨溪與串連小農的行動使三峽環境愈來愈好;也提起三峽高失業率下的高風險家庭,因而他花了許多時間陪伴這群孩子。他表示,想做的事很多,但一個人能做的有限,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及投入才行。「如果能在三峽發展地區合作社,讓人才與錢財得以在這個生活圈內循環,個人就不用苦於思考。」這是拜訪小草書屋所得的結論,因此訂下了任務─規劃一個服務在地社群、探尋以合作經濟解決社群需求可能性的工作坊。
▲三峽場學員以肢體演繹「城市是座打卡機」,每個人從四面八方湧向中心打卡上班,再從中心返回各自的家。
學員包括三峽的良心農友社在地小農團體、臺北大學學生;部分講師是三峽工作者,分別以學術專業結合地方需求的社會創新個案、英國與臺灣合作社現況說明,激發學員對合作社的想望。活動第一天,三峽在地人、思樂樂教育劇場執行長的講師曾令羚開場便問:「城市是一臺怎樣的機器? 」只見學員陸續用身體演繹出捷運、平交道、打卡機,並開始討論起眼中的城市:「這座城市有不容『掉拍』的行事節奏。」「起床為打卡、打卡為上床,日復一日如機器人般的生活。」⋯⋯,「那如果這臺機器加入社會關係,會有什麼不同嗎? 」她連番提問,與學員一次次用身體顯現出的答案,再再為接下來的對話埋下伏筆。
隔日,小草書屋創辦人林峻丞分享在三峽做的事,引發許多人的熱情:當地農友主動提出將農產格外品送至小草書屋作為課輔晚餐食材;有人說聽了分享才知道原來多次經過卻未曾停留的書屋默默做了這麼多事;臺北大學學生說讓人有更多勇氣立一個更高的目標、做更多的事。最後曾令羚請各組提出合作社營運企劃書,有小組提起困擾三峽居民多年的公車班次問題,興起成立在地運輸合作社,有一組關心社區照顧問題,提出社區合作社的運作模式,這組一位學員就讀臺北大學會計學系,發表時與另一位同校學生研究企劃書的財務損益平衡,甚至活動結束後,與良心農友社理事長繼續討論計畫的可能性。
▲三峽場從社區需求與問題出發,用集體力量尋找回應的契機。
積極活化生活動能
當人離開家到城市工作,賺取貨幣以換取物質,許多關係皆可被化約成物質的今日,宜蘭場學員以其在會場中同時扮演父母與學員多重身分,說明人在各個時空下成為一位完整的人的想望,點出多元價值並存的重要性。三峽場學員在這次活動中結識「鄰居」,並在結識裡看見自己的能力與熱情所投注的方向,也因為社會關係的存在,生活圈裡不同社群的問題皆可能成為其他社群的機會。
2016年的工作團隊成員橫跨分社的地區營運委員會、編輯委員會與教育委員會,許多場次創造出社員勞務自主、連結社區在地組織、看見地方發展潛力的可能性。對非社員推廣合作社精神的行動中,看見以地區營運為基礎、以站所為中心的合作社,作為以催生臺灣公民社會為原則的組織,應更積極扮演活化生活圈動能、推動一個不犧牲任一價值、讓每個生命都有其發展機會的角色!
▲沺源青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彭正龍分享如何連結清華、交通、新竹教育大學學生,在新竹市都會邊陲進行社區蹲點。(攝影/彭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