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箱的蘿蔔與地瓜田間事
2017-11-01・契作與農友打勾勾
文/黃榆晴 攝影/潘嘉慧.黃榆晴
▲洪箱種的蘿蔔往年都是農曆新年前後採收,天氣越冷,蘿蔔就越甜。(攝影╲潘嘉慧,攝於2013 年1 月)
到苗栗縣灣寶社區造訪農友洪箱這一天,適逢卡努颱風行經菲律賓與台灣南部海域,與東北季風增強形成「共伴效應」、在北部及東部和屏東降下豪雨前夕,原本秋老虎肆虐的天氣丕變,刮起強風。我搭乘洪箱二女兒張嘉玲的車子從高鐵苗栗站翻過緩坡,進入灣寶里,沿路的樹枝都被吹彎了,轉進沐香農場, 一下車就被鋪天蓋地的強風吹得站都站不穩。「今年擱毋捌風吹呷透( 台語指風勢很大),這幾年天氣越來越不穩定,以前熱天( 夏天)還會落西北雨, 現在都比較少了。」洪箱說。
洪箱主要供應合作社的蔬果有夏季的西瓜、冬季的白蘿蔔和一年四季皆有的地瓜。她與共耕隊一起耕種散落在灣寶地區加起來約七甲多的田地,為了蓄養地力、降低病蟲害,各田區採作物輪種,有時也會加入水稻一起輪作。
白蘿蔔每年於十月國慶日前後種下,隔年二至三月收成,分兩、三批種、每批相隔約十五天, 一來分散風險,二來也可拉長產期、穩定供應一段時間。今年由於夏天高溫延續時間長,加上十月陰雨不斷,白蘿蔔種植時間延後至十月底,至截稿前仍未確定播種時間。
洪箱種的蘿蔔品種是「梅花」,以前也曾種過俗稱「牛杙仔」的品種( 台語發音為『牛起仔』,名稱緣於此品種收成時會露出部分根莖在地面上,形似農村將牛綁在地上吃草時釘在地上的小木樁), 從種下到收成只需四十多天,但此品種不太適合灣寶地區的土質,種出來的口感、味道不甚佳。洪箱記得從父親那一輩就開始改種梅花蘿蔔,形狀矮胖渾圓、肉質細緻,可廣泛用在各式蘿蔔料理。
▲合作社供應管理部採購課專員陳妍如說,洪箱生產的白蘿蔔個頭較小、纖維豐富,很適合連皮作成蘿蔔乾。(攝影/潘嘉慧,攝於2013 年1 月)
上天賜給農人的人參
「這種蘿蔔肉很幼( 細緻)、比菜心還軟、還好吃,用來滷或煮湯、滷牛肉都很好吃。」往年合作社與洪箱契作的白蘿蔔主要做為蘿蔔糕的原料,今年這批契作的白蘿蔔收成後將全數製作成蘿蔔乾,計畫栽種面積約一甲地,預定供應一萬一千多公斤,合作社將委託長期合作的斗南鎮農會第八產銷班加工製成蘿蔔乾( 丁狀),若有多餘的量洪箱也會製成菜脯( 即蘿蔔乾), 一年約可做兩甕,自產自銷頗受歡迎,自家餐桌上也少不了這一味。
在農村愛物惜福,透過醃漬方式延長保存時間,菜脯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洪箱說,十斤白蘿蔔可以製作約兩斤的菜脯。製作蘿蔔乾的方法是:洗淨帶皮白蘿蔔、切塊( 切成五公分左右長),一百斤蘿蔔放十斤粗鹽( 用粗鹽鹹度才夠),用大石頭壓妥、擠出蘿蔔水分,然後進行日晒,約三天後先將小條菜脯撿起集中放好,過一、二天再放回太陽下晒,這樣可以避免較小條的菜脯太過乾硬,接著以先前從蘿蔔流出的鹽水洗去灰塵,然後將水分晒乾,放進水缸密封起來, 並且放塊板子在甕底下,以免水氣侵入。蘿蔔乾日晒過程中,若天公作美,遇上出太陽又多風的天氣,可以幫助蘿蔔快速乾燥, 約一個星期就能晒成美味的蘿蔔乾;遇陰天則兩天要換一次鹽水,醃出來的菜脯味道會偏鹹。「老天爺很公平,日晒出來的菜脯最香,還是天然的最好。」洪箱說。
「菜脯是天公伯給農人的人參,窮苦人家吃菜脯就可以配好幾碗飯。」除了炒飯、入菜之外,民間流傳陳年蘿蔔乾為珍貴的醃漬食材,「聽說用老菜脯泡茶很好,治喉嚨梢聲( 台語音讀,指聲音沙啞),以前不知道老菜脯的好, 有些老人家吃不完,放在甕底下一年一年壓( 新的蘿蔔)上去,有的一放十多年,放到變成黑壓壓的,後來有中藥房來買,用很便宜的價格把全庄的老菜脯收了了( 台語音讀,指全部),現在數量已經很少了。」珍品賤賣,讓人聽了不禁扼腕。
▲洪箱的孫子黃昱峰,年紀雖小,已經可以很熟練地幫忙挖地瓜等農務。
地瓜田間二三事
穿過呼嘯的風,來到風吹沙走的地瓜田間,共耕隊成員正忙著趕在落雨前採收要出貨給合作社的金時地瓜。先以機具將土表層翻起,露出一部分地瓜方便採收,再由人工拉起根系相連的一整串地瓜,捨棄個頭太小,以及明顯蟲害或鼠咬痕跡的地瓜,放入麻布袋開車運回農場倉庫,再經過人工整理後才能出貨。
洪箱與共耕隊一起耕種的地瓜田,一分地可收成約一千多至兩千斤地瓜,配合合作社訂單量,採分批栽種及採收,每週出貨,讓社員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安全又美味的新鮮地瓜。
▲因專門的地瓜採收機費用較高,洪箱與共耕隊目前是以人工採收,接到合作社訂單後便全體出動,到事先規劃好分批栽種的田區採地瓜。
田間共耕隊成員、灣寶里長謝修鎰說,地瓜最適合秋天生長,近年氣候暖化,夏天要花較多心思控制病蟲害,若採慣行農法就必須施農藥。地瓜最主要的病蟲害是「甘藷蟻象」, 俗稱「臭香」,曾經發生整塊田的地瓜被蟻象吃掉一大半,乾脆整片挖掉的慘況。「蟻象蟲害若是嚴重,大風一吹來會聞到『臭香』的味道,就知道慘了,這片地瓜大概沒得收了。因為我們是無農藥栽培,會用有機防治法抓蟲,如生物賀爾蒙,還有老一輩傳授下來的經驗是,田地四周撒石灰可驅除害蟲。另外還有一種方法是灌水,溼度若夠,蟻象就會減少,泥土也會變軟,能讓地瓜長得更好。從根部開始形成小地瓜、看到地面微微裂開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灌水入田溝,視天象和地面溼度決定何時灌水。上週合作社專員來,也有提到可以用苦楝樹油防蟲,這倒還沒有試過。」謝修鎰一邊挖起地瓜一邊解說。
▲甘藷蟻象咬過的地瓜,就不能食用了,但可以拿來餵雞。
洪箱與共耕隊
洪箱組織的共耕隊目前有七名成員:洪箱和兩個妹妹洪月、洪盡、哥哥洪芳雄、弟弟洪水金、里長謝修鎰和來自西湖鄉的青農吳韻中。除了大人,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孫子黃昱峰,下課後也來到田裡幫忙挖地瓜。從小跟著大人下田的他,或許是踩著地氣長大,從勞動中學習到超越實際年齡的智慧,眉宇間散發出成熟穩重的氣質。眾人埋頭挖地瓜時,洪盡抬頭看見一隻田鼠一溜煙竄出土堆,「黑豆∼黑豆快來!有老鼠! 」她高聲叫喚家裡養的狗,正在田地另一頭悠閒漫步的「黑豆」, 一聽見這頭的呼喚, 立刻三步併兩步衝了過來, 一口咬住田鼠。我暗自驚訝狗兒如此有靈性,眾人卻一派淡定,看來這戲碼時常上演,原來狗也是共耕隊的一份子呢。大家繼續賣力挖地瓜, 一位家住竹南鎮的年輕農夫經過,跟洪箱說起他種的二分地瓜田今年因為缺水,導致收成全無,「無水我艱苦啊∼無雨水金艱苦∼ 」他一邊說著,一邊隨口唱起自編的「缺水歌」,苦中作樂。
▲採地瓜時,先以耕耘機改裝而成的翻土機將土翻起,露出地瓜方便人工採收。
近年氣候變異日趨劇烈,夏天太熱,為了實踐無毒栽培,洪箱不施農藥, 農作物生長情況不佳,只有少量的蒲瓜、菜豆、絲瓜得以存活,好不容易捱到入秋天氣稍稍轉涼,才能種植新一批蔬菜。談到契作,洪箱說計畫常趕不上變化,「計畫種多少量也不一定能照計畫走,要看天氣。我們還是會預報( 收成量),但只能種多少收多少,有時候說不準。」氣候變遷、產量不穩定、田區分散管理不易、人力分配調度、病蟲害控制、因應市場變化⋯⋯在在都考驗著農友的智慧與應變力。
事在人為,成事卻在天,「天候及不可抗力因素」仍時常佔據了收成好壞的關鍵。走過兩次土地徵收抗爭的洪箱、共耕隊與灣寶農民,有著驚人的韌性,永不放棄地為田地找水、培土、養生機,有賴合作社與社員持續以行動支持。
▲採收後的地瓜要人工篩除過大或過小及蟲蛀的地瓜後,才能出貨。
灣寶驛站
▲灣寶驛站開幕時,眾多支持灣寶農業的各界朋友到場支持。(圖片提供/張嘉玲)
灣寶驛站是洪箱打造的在地農產小站,位於國道一號大山交流道下、沐香農場附近,由貨櫃屋和鐵皮屋頂簡易搭建而成,二○一七年一月開張,免費出借給灣寶地區農民販售無毒蔬果,透過臉書和口耳相傳,產季時週末常有外地民眾來買農產品。今年洪箱種了一分地的栗子南瓜,希望可以有更多樣化的農產品讓二女兒張嘉玲在「灣寶驛站」展銷,也考慮由其他地區取得無農藥蔬果來販售,讓銷售品項更豐富。九、十月逢夏秋蔬果青黃不接,灣寶驛站暫時出借給林務局除草的原住民工人當宿舍,「之後整理好就可以開體驗課程,也歡迎學生寒暑假入住,體驗農村生活。」合作社若到灣寶舉辦產地見學活動,也可以灣寶驛站為活動據點,搭起產銷兩端彼此熟絡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