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棒的媽媽
2017-04-28・親子食育
文/趙翊? 節錄《就想回家自己煮》
或許是媽媽把我們也當作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帶吧(只是這次是全年無休的老師),還沒上學的生活都是由媽媽安排。我想,媽媽大腦裡應該有無限多張行事曆,以月份顯示的、以星期顯示的,可能還有以二十四小時顯示的小表格,無時無刻地在腦中旋轉、抽換,新增與勾選。家裡三個小孩從睜開眼到回到被窩的時間裡,從來就是開心地在玩耍中學習各種新奇的東西。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都是新奇、有趣的,而我一直覺得所有新鮮事都會進入身體消化、代謝,再長成生命的一部份,成為獨一無二的人。我很幸運,是媽媽讓我們在小的時候就能接觸各種新奇的人事物。
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媽媽會帶我們到附近的溪流玩耍,掛豬肝抓螯蝦、看大肚魚生小小大肚魚,有時候幫忙提水、洗車,有時候在岸邊看大人們釣魚。下雨天的日子裡,媽媽會和我們一起玩麵團、進廚房,有時候學著燙熨衣服、穿針引線縫補破掉的襪子,有時候認領媽媽分配好的家事來做。媽媽很少否定我們做的成果,在她眼中,小孩子只要能做到小孩子的標準就非常值得讚美了,我們也在這樣的鼓勵與肯定之下完成所有「訓練」。回想起來,我們三個小蘿蔔頭好像在不知不覺中就幾乎包辦所有家事(嗯,現在聽起來極有可能是媽媽的計謀……),當然,這項技能也內化成非常實用的能力之一,在任何時候都派得上用場。
媽媽從來就覺得體驗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小孩子最好的教育(對所有人來說,認真體驗生活都是最好的學習)。那時候還沒有人在提倡「食育」,但是在我家,食育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媽媽會帶著我們逛各地的市場、認識蔬菜、水果、魚肉蛋奶「烹煮前」的樣子;我們也時常拿著媽媽寫好的單子,提著零錢包獨自出門採買食材。離家不遠處有一小塊農地,沿著河堤的幾條畦面有媽媽和我們一起灌溉施肥、豐收歡呼的回憶。我們也在廚房裡研究「烹煮後」的樣子。從切菜到調味,媽媽總是和我們一邊討論一邊做出「我們想要的樣子」:菜餚沒有固定的形式,嘗試後調整直到自己滿意就好;口味可以創新,她鼓勵我們做新的嘗試、做不一樣的變化,重要的是要做自己。
是媽媽讓我在小的時候體驗自然與生活,培養我的觀察力與好奇心,成為現在非常重要的工具;是我媽從工作中帶回的農業知識與故事影響我升學方向,而擁有非常難得的就業經驗;是那些在廚房與媽媽一同做飯的日子裡,培養我的味覺、嗅覺與基本廚藝。是我媽讓我知道,用愛烹調出來的飯菜充滿力量。
感謝康健雜誌總編輯張曉卉和資深編輯陳秋華,我們第一次見面就給我機會和媽媽一起完成這本書;感謝孟芬不厭其煩地給我寫作上的建議,讓這本書的骨架穩固、血肉飽滿;感謝竹君用照片描繪出媽媽想講的話,感謝所有提供協助的出版人。感謝阿姨、姨丈、表妹與叔公在戶外拍攝當天的支持;感謝我爸每天都稱讚媽媽做的三餐和消夜,堪稱最稱職老公;感謝我最愛的妹妹阿茱在我擠不出想法的時候給我靈感與信心,讓所有事情都順利進行。
這本書獻給我媽,她是全世界最棒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