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生命教育—林曼芬的「廚房聚會」
2013-01-05・親子食育
文/康椒媛
林曼芬重視食材的來源,為了吃得好一點,可以吃得少一點。特別搭配番茄、西湖雞蛋、鮮奶、綠藤芽菜、橄欖油、西式火腿、濃縮葡萄醋、起司。(圖/康傳遠)
走進社員林曼芬的家門,不自覺地往左邊的廚房走去,那溫暖的燈光經常是亮著的。曼芬在小女兒康傳遠三歲時,開始參與主婦聯盟基金會的環保活動, 孩子累了就睡在母親手上。她印象最深的是:社員李雅卿分享德國教育與環保理念, 以及陳來紅談到去市場買菜自備盒子,垃圾減量的概念。
想到未來孩子還會住在這塊土地,於是慢慢覺醒。隨後加入共同購買,騎著腳踏車去買米、再生皂以及二手衣物,「我想認同那樣的理念」曼芬說。一路上從廚餘回收,每天將剩下的蔬果切丁,集中到班長胡雅美家的廚餘桶,再到訂購一籃菜,她所關注的不再是食物安全,更多了一分對環境的責任, 並開始思考:「我到底可以做什麼? 我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完整的教育,從廚房開始
林曼芬認為開放教育是有原則的,愛從付出開始,因此讓孩子從小就在廚房幫忙。她回憶起:「從小每月開一次的家庭會議,當時物資匱乏、家庭經濟不好,父親會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藉這個機會和孩子聊天,期待孩子幫忙媽媽,也讓孩子說自己的想法。」她最常問零用錢可不可以多一點,父親說可以,同時也會問她可以對家裡有什麼樣的付出。她當上母親時也決定讓孩子在玩與學習的環境中習慣付出,「越不讓孩子進去,越好奇廚房有什麼,反而會有危險。」她為孩子準備小桌子,剁剁青菜葉子,慢慢地學著打蛋,握著短柄鍋鏟炒菜。
康傳遠回憶,一次小表妹來到家裡,當全部人都在廚房砰砰磅磅,她一個人在客廳,最後她選擇關掉電視走進廚房,「幫忙挖大黃瓜籽,噴得到處都是,但是她笑得很開心!」也才開始體會到母親堅持「一起做飯」的教育方式。
母親尊重生命、重視食材,也影響姊妹甚深。傳遠深刻地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在園遊會抽到一隻小鴨子,林曼芬覺得不該販售生命,後來還是讓她養了,傳遠因為這隻鴨子開始吃素,也因此,胡雅美每每介紹她:「曼芬以前是我的班員,她女兒來幫忙配菜, 就帶著鴨子來。」
林曼芬帶著孩子從玩中學,例如以麵團取代黏土,不擔心孩子誤食,後來也才知道,透過雙手勞作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所幫助。曼芬也會盡量買齊各種水果 讓孩子認識。有一次她聽見一個孩子說:「芒果是一片一片黃黃的」,她才驚覺這是大人的責任─ 鼓勵孩子付出、讓他接觸食物。
林曼芬認為參與社會運動是更貼近生活的,也透過食物將生活與社會運動結合一起。左一為大女兒康傳榆、中為林曼芬、右一為康傳遠。(圖/康椒媛)
持續的微小堅持 生命隨之改變
主婦聯盟合作社對於台灣小農的努力,是林曼芬一家人一路認同與支持的原因, 照顧環境才有好的食物出來,支持一個團體,背後就支持著許多人。當看見生活者工作坊在製作辣椒醬時,覆上手套的雙手仍無法阻止辣椒滲入的痛,曼芬說:「他們真的是在付出,我們只是在消費而已。」珍惜食材,趁著擁有的時候付出。
因此,她努力參與地區營運也是為了「讓社員走進來」,不只是買生活所需。胡雅美提過一起共老,林曼芬則打趣地說要先有共識,彼此互助,這也是合作社特有的人情味。
對林曼芬來說,生活會慢慢改變,如同先生從不認識到支持,甚至提醒,例如一次在賣場買雜貨,她隨口說該買毛巾了,先生回說合作社有的話,「回合作社買!」參與共同購買二十年了,林曼芬最近自問:「我年過半百了,還可以做什麼?」雖然還有許多沒做到,也無須過於執著,一路的改變是很慢的,卻是值得。
二○ 一一年, 康傳遠參與公館站地區營運「親子俱樂部」,與母親一起投入親子、兒童烘焙與烹飪課。(圖/潘嘉慧)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1月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