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孩子玩中學~親子「共學」大哉問(上)
2020-06-01・親子食育
文字整理/李婉婷‧ 北南分社社員
編按:
近年來「共學」、「共玩」在育兒界頗受關注與歡迎,英文以playgroup(簡稱P.G.)稱呼,中文稱共學、共玩或共遊1,多由數個家庭組成互助團體,或由專業團隊設計課程,透過各類型各主題的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
Q1 為何想帶孩子參加共學呢?
Erin:我的成長背景是台語家庭,阿公、阿嬤、爸爸、媽媽都是講台語,我小時候也是。現代家庭已經很少會主動跟小孩講台語,所以我想要營造一個台語共學環境,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自己的母語,才會辦台語共學。
婉君:我當初只是想幫孩子找一起玩耍的伴,尤其是第一個小孩蠻孤單的,而且從來都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養育孩子,參加共學不單讓孩子從同儕間學習生活的技能和經驗,也可以找到同溫層的媽媽們。
櫻桃:對,找伴很重要。我小時候是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每個禮拜會有一次聚會,那時候有很多哥哥姐姐的照顧、陪伴,也會安排活動,學習滿多也很開心,甚至認識了一群從幼兒園到長大彼此都很熟悉的朋友。雖然以前不叫共學,可是現在想想也算是一種宗教共學吧。
郁玫:不管哪種形式,很多媽媽其實都渴望地區共學,一來方便,二來可以跟在地有更多連結感,最重要的是,為育兒帶來就近支援互助的功能。
Q2 曾經參加過哪些有趣、好玩的共學活動?
櫻桃:我目前是參加華德福共學,其實就是爸媽和小孩共同生活一天。早上到共學地方集合,進行農耕工作,然後自由遊戲,中午每家出一道菜,各家會一起準備和享用餐點,午餐結束後一起分工打掃,接著故事時間,最後彼此分享今天的共學心得。團體的好處是可以看彼此怎麼帶孩子,和孩子更貼近。
yoyo:我們參加的英文共學是使用市面教材,媽媽們輪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和教材主題相關的活動,像是手作、唱歌、說故事,或是體操活動。每個媽媽能力不一,元素也不同。另一個是以建築與自然為主題的共學,每週會去不同地方,像關渡自然公園、花博新生園區,帶孩子從大自然裡觀察建築元素,或是透過繪本、手作進行相關的活動。過程中,媽媽們好像自己在練習帶教案一樣,很特別的經驗。
Erin:我帶的台語共學算很有彈性,平常沒跟小孩講台語沒關係,活動時至少大人全程都說台語,孩子則順其自然。我們比較多手作活動,例如搓愛玉、湯圓,還用蔬果染色,融入食育概念!小朋友們都很喜歡。
Erin:我參加合作社站所料理課時,很幸運地認識了一個也跟孩子講台語的媽媽,然後我們就揪了4、5個家庭,很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台語共學。
yoyo:我本身對自然觀察有興趣,孩子上幼兒園後,和班上同學的媽媽偶然聊天時,知道對方是建築師,覺得自然和建築其實有很多共通點,就邀請對方一起開課,才開始共學活動。
郁玫:我住木柵,也曾經揪過幾次,但沒人來,孩子上幼兒園後才發現其實木柵有個行之有年的共學團體……如果要組地區共學,多認識住附近的親子們很重要∼
婉君:我認為「勇敢開口」很重要。我在附近站所貼過徵求組共學團的公告,但沒有人回應……不過沒有關係,就是各種方法都試。我參加過的團有兩個月就陣亡,也有可以撐兩年的。其實不同程度的參與都可以,自己先不要太擔心,也可以鼓勵別人一起來嘗試
結語
原來除了在家大眼瞪小眼、公園玩沙坑溜滑梯外,還能與孩子一同進行各種豐富的生活體驗。如果你也想帶著孩子嘗試親子共學,想知道這跟老師為孩子上課有何不同?共學活動怎麼選才能不踩雷,大人小孩皆歡喜呢?下一期媽媽相談室聊給你聽!(8月刊出)
註
1 身為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可能也常聽到「共育」一詞,共育是來自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於亞細亞姊妹會交流引進的漢語詞彙,意指透過針對社員的「共同教育」,例如生產者交流會等雙向互動的課程,讓社員認識生產者。
2020 年新單元「媽媽相談室」,透過媽媽們彼此分享飲食、育兒經驗,交流思考或行動靈感,創造更多共育的連結。
相談者簡介:由來自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一群熱愛共讀親子綠繪本的媽媽夥伴組成。5 位夥伴分別是蕭婉君、Erin(王雅玲)、yoyo( 陳佑瑄)、小墅媽媽(顏郁玫)、櫻桃( 陳櫻容)
延伸閱讀:陪著孩子玩中學~親子「共學」大哉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