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雞媽媽一個美好生活:永興畜牧場
2016-04-03・產品故事
文.攝影/莊桓昌‧ 產品開發部專員
▲從雞舍通往戶外運動場的自由大門。(文.攝影/張智淵)
位於彰化竹塘的永興畜牧場,有一座舊式磚造建築和兩棟傳統開放式雞舍。前來迎接的負責人蔡榮鴻, 領著我們走進磚造建築, 與雞舍間的通道僅隔著網子, 網子另一邊有一排排空蕩蕩、相當老舊的雞籠,以及一群充滿活力的雞媽媽正擠在門口張望著。「我父母親很反對改成這種放牧飼養,為了不讓他們太難過,就不拆這些舊雞籠。不過保留也是有用處的,剛好可以當作雞的棲架1。」看著一排排空雞籠,可想見當年籠飼的盛況。
畜牧場最美的風景
隨著他的腳步,來到放牧飼養最重要的一環─戶外運動場。雞群經常活動的場地,通常寸草不生,這裡也不例外,地面甚至出現許多如鍋子般大小的圓形坑洞,如果不是有幾棵小樹散布其中,還真像是月球表面。「雞舍和運動場的通道平常是不會關的,牠們最喜歡在清晨或傍晚,太陽不會太大時出來活動。你看,地面一個洞一個洞就是牠們做沙浴時挖的。我本來想多種幾棵樹, 結果一種下去就會被啄死,這裡剩下的果樹都是以前種的。」蔡榮鴻熱情地述說著眼前這片「奇景」是怎麼形成時,一旁的雞媽媽不斷對著我們的褲管猛啄,讓人更加明白:為何這裡的樹都種不起來了!
▲沙浴、曬日、乘涼是雞群自然行為的展現。(文.攝影/張智淵)
以放牧飼養生產雞蛋,並不如表面看來那麼浪漫,僅是從籠飼改為平飼,養殖觀念和管理就得進行大變革。首先,原本塞了二至四隻雞的狹小雞籠,且雞籠可疊到四至八層高,轉換成平飼時,密度縮減、樓房變平房,設施的改變讓單位面積產能大幅降低。
此外,畜牧業最主要的成本來自飼料, 生產者對於飼料效率2一定錙銖必較。籠飼的母雞就像一臺生產機器般固定在同一個位置,吃下的飼料很單純地轉換成雞蛋、排泄物;反觀平飼,雞隻不但到處走動,連產蛋都得自己跑進集蛋箱,且雞群中難免會有少數「生雞卵無,放雞屎有」的母雞,這些原因都讓飼料效率大打折扣。再者,雞隻的育成況也是關鍵因子,當雞群可以自由活動時,受傷機率一定增加。另外, 如人力需求的增加等原因,讓絕大多數的生產者仍以籠飼生產。
堅持讓牠過得快樂
那放牧飼養呢?簡單地說,前述問題都會變得加倍棘手,生產成本當然也不斷增加。由於放牧飼養多了戶外運動場,飼養密度又比平飼更低,更大、更複雜的活動空間也代表飼料效率更差。不過最頭痛的問題恐怕是育成狀況,在戶外環境活動,母雞接觸各種病原的機會將大幅提升,且臺灣各個畜牧場間的距離短,缺乏天然屏障,一場大雨或遭受野狗攻擊,都會造成直接影響。
▲圖左為牧場早期的雞籠,現為棲架使用;母雞產蛋時會自行進入右方的集蛋箱內下蛋。
十幾年前,蔡榮鴻接下父母的畜牧場後,最讓他在意的不是增加營收,而是每天朝夕相處的雞媽媽,能不能過得快樂一些。就因為這純粹且堅定的憐憫之心,讓他捨棄了原本安樂穩定的生活,往後這十年來吃足了苦頭,「我應該是全臺灣第一個生產放牧雞蛋的人。」但他的臉上看不出得意之情,反而多了一份沉重,「我不但改成放牧,也決定不再使用任何藥物,所以剛開始死亡率很高,經過這些年的摸索,才逐漸掌握到訣竅,但因為生產成本還是很高,交一般蛋商真的划不來,後來只好想辦法賣到附近的有機店或餐廳,但到現在很多蛋還是只能交蛋商。父母親對我把雞場改成這樣,至今還是很不諒解,有時連自己都覺得有點像⋯⋯敗家子,還好老婆支持我的作法,我才能撐到現在。」
很難想像有人承受著長輩的責難、同業的嘲笑,以及經濟與生活上的劇變,就為了讓母雞們能過得快樂。如果只為追求利潤,應該很難堅持下去,為了理想的實踐、家人的認同,這就是蔡榮鴻能夠堅持到今天的原因。
▲從集蛋箱收集雞蛋後,再依大小進行分級;此為M至L級雞蛋。
【放牧雞產蛋過程】
1.畜牧場引進18 週齡雞隻
2.放牧且低密度飼養,不施打藥物,讓雞媽媽快樂生蛋
3.放牧飼養至約27 週齡(期間所產雞蛋過小尚無法供應合作社,27 週齡後的M 至L 級雞蛋才符合)
4.陸續至集蛋箱生蛋(一隻母雞平均25 至26 小時產一次蛋)
5.生產者每天至集蛋箱撿蛋
6.每顆蛋皆以人工擦拭清潔,按大小分級
7.包裝、出貨
備註
1 棲架可讓雞隻表現棲息在高處的天性,一般動物福利規範都會要求畜牧場設置棲架。
2一公斤飼料可產出多少肉或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