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進果園│柚子園裡的生命對話
2015-08-05・產品故事
文‧攝影/林鎮宇 產品開發部產品專員
開著除草機的李佳原,臉上的笑容是青年農民回鄉工作的驕傲。
臺南麻豆位於嘉南平原的中央地帶,地理上南有曾文溪流過,屬於沖積平原而土壤肥沃,傳統經濟活動除畜牧業外,主要栽培的農作物有文旦、白柚、酪梨等,最具代表性的為文旦,自古有「柚城」的稱呼,李勇進及其次子李佳原的柚子園即座落此區。
從麻豆交流道下來經過麻豆市區,長達一公里的興中路上有著從日治時代興建的巴洛克式立面古厝,典雅而帶點華麗的門面,讓人不自覺駐足欣賞。老街外的房子開始出現鋼筋水泥建築、傳統的紅瓦厝及三合院,越往鎮外三合院越多,也漸漸出現三合院與柚子園比鄰而存的畫面,傳統的麻豆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植文旦,有的文旦樹高過老厝,甚至高達二層樓都有。
因樹施教
現年七十歲的李勇進曾經榮膺十大傑出農民殊譽,當初會種植白柚主要是長子久咳不癒,聽聞白柚對於咳嗽有益,便以八十元一斤買了一顆二斤多、將近二百元的白柚給長子食用,在四十年前這價格可以吃一頓大餐而有餘,足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很捨得的,進而開始栽培起大白柚。勤學的他,一來與周圍的農友請益栽培管理的技術,二來也勤與各大學的教授請教農藝相關的知識,從小樹開始呵護,李勇進心裡知道,「這是一場長期的奮鬥,柚子要二十年以上才會好吃。」是李勇進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用心整枝的大白柚樹,將果實都留在結果枝上,費盡不少苦心。
走進李勇進的柚子園,有大白柚、蜜柚、文旦、紅文旦等等多樣化的果樹栽培。柚子樹勢強健的野性是其生理特性,但生長勢太過於旺盛,對於果樹栽培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修剪枝工作卻是不利,必須從小樹就耐心修剪樹枝,將樹形調整到位,並且將結果枝整理出來,由於柚子樹不用修剪枝產量便很豐富,常常有許多柚農忽略。但是在李勇進的果園看到每一棵柚子樹都細心地修剪枝,宛如迷宮般蜿蜒的樹枝,卻藏著一種規律的樹勢。六十六年次的次子李佳原站在果樹下,抬頭仰望這些枝頭,不禁道出:「父親經營的果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老欉而有整理過的果園,我只要好好的傳承接手,讓每一棵柚子都能結在結果枝上,以確保能夠吸取到葉片光合作用回留的養分。」蓄積能量後而展現出淡雅的柚香味,口感軟韌、甜而多汁的果肉,尾韻微酸而喉韻回甘。
▲每棵果樹都會編號、記錄細節,作出區隔的客製化管理。
一開始,李勇進便打算要用減農藥栽培柚子,施用有機肥料及草生管理,在幾十年前是相當前衛的想法,不太可能被周圍鄰居認同,曾經有附近的農民打賭說李勇進的作法不可能成功,但是勤學而努力的他終究克服了許多的障礙,用安全的農法,將柚子園給顧了起來。
例如:對於柚子樹有致命性的裾腐病,大部分的柚農使用化學農藥,李勇進卻使用有機農業可以使用的亞磷酸作防治,克服了致命性疾病的危害,又兼顧栽培的安全性,作用後的亞磷酸還會降解成游離態磷,補充植株所需要的磷元素。面對柑橘窄胸天牛的危害,李勇進發現傳統用藥的效果相當好,但是安全性相對較低,然而有機資材並無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細心觀察果園生態後,發現國曆四至六月是窄胸天牛活動的高峰期,勤勞些到果園手工捉蟲,是一個花力氣但簡單的有效方法。李勇進驕傲地說:「較拍拚來捉蟲,就解決啊,比較安全啦!」
早年為了讓草生栽培維持良好生態,當草過長時,只能人工砍草,往往一天做不到一分地的工作,總面積高達一•二公頃的柚子園,除草就要十多天的功夫,李佳原回家幫忙後,先是體驗了人工砍草,發現這樣花費太多時間,便找了自走式除草機的相關資訊,和父親提議要添購設備,父親說:「一臺十幾萬,你真的要亂花錢買這個嗎?」所幸媽媽李劉寶英打圓場,提議試看看年輕人的想法,也許會有新的改變。
李佳原如願買了除草機,現在一至二天內可以完成除草,而騰出來的時間,李佳原可以花更多心力去觀察果樹的生長狀態,將每一棵果樹編號,記錄其土壤、水分、肥培、病蟲害、生長勢及結果品質,細心地將每一棵果樹當作自己的小孩看待。李佳原認為因樹施教,才能依照每棵果樹的不同狀態,作出個別的處理,例如:依照樹勢微調每棵果樹的施肥量、計算每棵果樹能夠負載的結果量,適當地修剪枝。果然將他在臺北擔任補習班老師的職業個性帶到果樹管理上,巧妙地促成一種良善的異業合作。
與作物對話
李勇進年少時曾經養過豬,家門口還保留著廢棄豬圈,李佳原想把豬圈改造成設施栽培蓮花池,跳躍式的想法,讓父親眉頭深鎖,卻又感到有趣。李勇進訴說栽培故事的過程中,眼神偶爾會瞄到李佳原的身上,透露出慈父對於兒子的驕傲,長達數十年的老欉柚子樹,終於找到接班人,而李佳原如數家珍般地介紹從小看到大的果樹,原來他已默默做好接手的準備,從開花、結果、疏果、施肥、防治、套袋、除草、採收、禮肥、修剪枝,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李劉寶英在一旁補充道:「我們的柚子樹已經是老欉了,開始好吃嘍!」
擺市集是李佳原有興趣的工作之一,在市集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溝通。李佳原記錄了許多原本在農村所聽不見的聲音,這一點一滴的聲音,讓李佳原更懂得如何貼近消費者的心。對於家庭人口數逐漸縮小的社會型態,小家庭成為主要的結構,對於吃,普遍家庭的消耗量不大,卻寧願多花一點錢,買到安全且風味好的農產品。
▲李勇進夫婦總是用照顧小孩的心情來照顧大白柚,現在樹齡達30幾年了,總算是苦盡甘來。
而消費者對於產地資訊的渴望,也是李佳原觀察到的趨勢。原來在臺灣已經栽培數百年的柚子,還是有許多資訊是消費者不知道的,例如:柚子採收後經過辭水,果肉才會軟韌而香甜多汁,柚子肉冰涼後食用風味更佳,柚子皮可以曬乾當作除臭劑等等,分享後引起大家對於柚子的興趣,而更樂意將柚子帶回家。而擺市集的過程中,也認識了來自全臺灣各地的農友,用自家的柚子換到各地的農產品,品嚐來自各地的好味道,也交流各產地的新故事,李佳原結識了許多朋友,也感到友善農耕的過程並不孤單,彼此互相聯絡、分享經驗,大家一同對臺灣的環境與糧食生產盡心盡力。
▲果園裡的柚子樹有的是30年以上的老欉了,可以看到樹冠層都非常巨大,曾經有過單棵果樹結果達1200顆的紀錄。
果園裡的工作總是一家口子分工合作,一起將園子給照顧好,是一家人的生活重心,話題總圍繞在園子裡,用心經營的園子是一家人的努力結晶。對於農戶而言,農業生產與生活的黏著度很高;而農業生產要與在地深刻黏著,須常常站在田裡與作物對話,觀察田裡的一切細節,並作出管理與維護。
支持友善環境生產的農產品,除了對環境永續是正面助益,也維繫了農戶的生活,在傾向都市化的社會型態裡,像李佳原這樣的年輕一代返鄉,穩定地在故鄉生活,照顧果園及家庭,這樣的生活模式是經得起考驗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