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兄弟的生態養殖慢道理
2013-06-01・產品故事
文.圖/張雅雲.企畫部推廣課課長
二○○四年綠主張採訪生產者邱健程是以「不怕檢驗的養殖人」來形容他。魚塭中的水車噗噗噗的流轉,原本以鰻魚飼養為主的他,因環境變化鰻苗大量減少,鰻苗價格飆漲,魚池中鰻魚暫且中場休息。不過,近幾年來魚塭中的主角更豐富了,二○一三年再次走訪,也來看看不怕檢驗的邱健程和哥哥邱經堯如何從不用藥邁向更友善環境的生態養殖。
清晨巡池水,每日觀察是練心
農夫早上要巡田水,原來養魚人家早上也是要巡池水。
「其實我每天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巡魚塭、開水車、倒飼料。」邱健程講來雲淡風清,其實做了許多我們從產品上看不到的努力。魚池最基本的水車飼料供電系統,完全是邱健程一手包辦。巡看途中,邱健程順道一提「早上開飼料桶,要先單手像打鼓般敲一下,免得被電到。」原來生產者一大早的工作就這麼來電刺激。
邱健程和哥哥邱經堯目前共同經營的魚塭已有五十六池(約三十三公頃),因為不用藥完全無毒養殖,他們得花更多時間觀察水色、環境和天候。別看他摩托車噗噗噗地往前跑是在兜風,其實他是觀察著每池的水色。
水色正常與否,邱健程說,要看水車打水中間水花泡沫最密集處應是淡綠色,而且尾巴拉出的白色泡沫不能太長,如果泡沫很長就代表水中溶氧不足,要增加水車打水數量或減少投料。
水色不對就代表水質有了變化,水質遽變對白蝦影響最大,嚴重就是整池死亡。有些養殖業者見狀況不對就會使用益生菌或水質改良劑,但這一旦成習慣之後就會有依賴心理,只會越加越重。邱健程認為「蝦子死亡是正常」,邱家兄弟反其道而行,備好可因應的環境條件,讓生物和自然力量自行平衡。
生態養殖,每隻魚蝦都有任務
相較於許多魚塭都已水泥化,走在邱家的魚塭卻是綠意盎然,邱經堯笑著說:「雜草茂盛是我們的特色」。再指著其中水草茂密的一池,他說:「這些草都是寶,它們可是草魚的最佳食物。」當下才驚覺原來草魚真的會吃草。
魚塭裡看似普通尋常的景致,在邱家兄弟的眼底是「萬物皆有用」,從他們家魚池中每隻魚蝦各司其職, 正是最好的註解。他們家的生態養殖就是透過低密度飼養,將養殖池創造出一個生態系,透過自然的力量去達成平衡,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多樣共生混養,讓各種魚相輔相成。
虱目魚和白蝦是邱家主要的經濟魚種。虱目魚本身是草食魚,是相對環保的飼養魚種,魚池中投飼料主要也是餵養虱目魚。魚池中的第二主角是白蝦,白蝦可濾食池中的藻類,捕食其他魚的排泄物。
鯽魚和豆仔魚是工作魚,也是池中資源回收的角色,兩種魚可以撿食虱目魚沒吃完的飼料,避免飼料長時間泡在水中而影響水質。草魚也是工作魚,主要任務就是吃掉池邊長出來的草,維護場域清潔,這樣就不需要在池邊施用除草劑。有別於其他魚種,池底還有一款性懶惰兇殘的肉食魚─筍殼,牠的主要任務是清除體弱有病的魚蝦,避免死掉的魚蝦影響水質。為了進行混養,邱健程曾在魚塭旁的工作間架設水族箱觀察牠們的習性,最初試驗時放太多筍殼魚,以致池中的魚蝦都成了筍殼魚的美味餐,目前已估出每池該有的最佳數量。
此外,不只看水中的環境,也要觀察陸上生物。一般來說魚塭旁的鷺科鳥類常是漁民眼中的「偷兒」,兄弟二人卻認為牠們是「醫生」,邱經堯說因為一些體弱生病的魚蝦活動力減弱會聚集在岸邊,如果看到哪一區的魚塭有大批鷺科聚集,就要注意那池的狀況,「所以換個角度看,魚鳥也是共生的。」邱家的生態養殖有一更寬廣共好的詮釋,而非單從人類獲利的角度來觀看。
養土養水 再養魚
從事有機栽種首重養土,要讓土地恢復地利,邱家兄弟的生態養殖一樣花了許多時間進行養土、養水的功序。邱家的魚池不會同時進行養殖,有些池子作為循環池撿水蓄水,有些池子則需要曬池。通常是利用冬季到隔年少雨的季節,曬池的主要目的是將養殖過程中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質變成無機鹽類,透過陽光進行最自然的殺菌和轉化,把池底爛泥巴曬到變乾硬有裂隙。
養土曬池時, 邱家也會用較天然的苦茶粕或石灰粉進行池底的殺菌。邱經堯說,如果曝曬不夠就開始入水放養魚蝦,池底的有機物質就會持續不斷變酸腐敗,影響水質穩定,當水中病毒菌類蟲體大量衍生,就會導致魚蝦大量生病或死亡。此時為避免損失的養殖戶就會大量投藥,而高密度的養殖戶全然是利用藥物來控制魚池的收穫。
近來台灣的氣候變化也更趨極端,不是不雨、就是暴雨,水和養殖戶息息相關,因而養水也是重要的一環。邱經堯說,他們會留一些循環池來儲存舊水以重覆使用。至於如何養水,邱健程依舊是一派輕鬆的說:「就是把它放著,水車放著跑,一段時間過後,自然會變好水。」
此外, 令人覺得有趣的是原來魚塭也做堆肥。邱家做蝦殼堆肥和下雜魚堆肥已有三、四年了, 一來減低魚塭裡廢棄物的產生,二來也可以作為池中生物食物來源。邱經堯很自豪地說,曾發生過一桶下雜魚堆肥倒入水池,照一般來說,水質變化過大,蝦子可能會死光光,可是後來竟然沒事,這代表魚池的生物相豐富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分解瞬間升高的濃度。
關於養魚,為了全程掌握養殖生產的每一環節,避開不必要的用藥,邱家兄弟是從一公分的小魚苗小蝦苗開始飼養。從一公分的虱目魚養到收成,邱家需要十五個月,一般業界只需養四到五個月。對業者來說縮短養殖時間才是獲利之道,邱家用更長的飼養時間來確保水產品的安全,相對是得付出更多生產成本和風險,例如越冬的虱目魚有遇上寒害的風險。三倍的養殖時間、更低的產量、等待期間的風險,把這些因素都考量之後,試著想想生態養殖魚蝦該用多少價格才能對等反應其價值呢?
慢道理,讓食物生產回復自然樣貌
邱健程說了一段有哲理的話「人家養魚是越加越多東西,產量越催越高;我們養魚只有倒飼料、開水車,好像是越養越退步。」這看似退步的慢,其實是重新回到自然應有的節奏。
前年合作社在自來水博物館舉辦十週年的園遊會,一位社員問邱經堯「她女兒吃別家的白蝦會過敏,吃他們的白蝦卻不會,這是為什麼?」邱經堯回說,因為他們養殖過程不會添加任何化學藥物,也不會有抗生素,更沒有生長激素。這些來自消費者的安心回應,正是支持邱家兄弟堅持下去的動力。
人類為求食物生產的速成和產量,在過程中有很多不當或不該有的添加,邱家兄弟無為的生態養殖卻是排除這些添加,讓食物生產回復原有的自然樣貌,讓社員家庭愛吃的食物有了過程。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6月,1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