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作實驗家 吳金洺

2013-03-05・產品故事

文。圖/潘嘉慧

以自然農法栽種的枇杷,果實甜美。

來到台東卑南鄉,吳金洺帶著我們走進他的世外桃源,自然農場裡雞、鴨成群,閒適地散步在果樹下,農場裡的小木屋是雞鴨們休憩的家,每天早晨他會到小木屋撿拾雞蛋,烹煮成吳氏獨門水煮蛋成為一天活力的泉源。吳金洺家中從小務農,從祖父時代便開始種植香丁、枇杷、釋迦和鳳梨,但還是採慣性農法種植,為了求產量多,密集栽種並大量噴灑農藥以防治病蟲害,他和太太都不喜歡農藥的味道,加上聽多了鄰近農家常發生農藥中毒的例子,一九九七年當吳金洺和太太決定回家接手父親的農務時,他們開始思考另一種農作的可能性,不用農藥、肥料是不是也能種出甜美的果實呢?一開始的確摸索得很辛苦,第一年幾乎看不到綠色的釋迦果實,媽媽笑他說:「毋免博,種沒呷啦!」

SONY DSC

農牧共榮 生態永續

把農作當成研究一般的吳金洺,積極與台東農改場合作,研究土壤特性、改良土壤,透過養土的過程,減少肥料施用;而他在接觸自然生態美育基金會(MOA)後,接受自然農法的觀念,吳金洺說:「自然農法並不著重於單一作物的產值,而是由短、中、長期不同作物來平衡農場的收益,以多樣性種植形成自然的環境平衡,建構果園中自然食物鏈的循環,生態自然生生不息。」

五、六年前, 他感受到石油漲價,萬物齊漲的壓力,農業資材也愈來愈貴,於是改變農場經營方式,改以農牧綜合經營,以人道的方式飼養家禽,甚至改良雞隻品種,以適合生長在果園區。吳金洺說:「家禽的數量控制也是個學問,要保持草地不裸露,若雞鴨的量太多把草都給吃光了,糞便也會太多也會造成失衡,所以過與不及都不好,這些都是他累積多年經驗才換來的平衡。」

走進枇杷果園,吳金洺將每棵果樹的行距加寬,以高架整枝方便除草,並保持通風、降低溼度以防治病蟲害。枇杷果園有另一區採秀明農法方式栽種,仍在實驗階段中,不施肥、不防治,但果實甜度佳, 金洺大哥隨手一摘就送進口中,多汁香甜的枇杷是他自然耕作的甜美果實。在他的自然農場除了甜美的果實讓人口碑相傳外,果園裡的蟲也讓工人們聞之色變,每年開春時,枇杷樹幹上一整排刺蛾幼蟲,把農場裡的工人都嚇跑了,還彼此流傳著金洺農場裡的蟲很多很可怕,曾經一個晚上整株果樹的葉子都被啃光光,但金洺大哥說,他對蟲免疫了,被刺了也不痛不癢,現在對他來說,最困擾的是請不到工人。

SONY DSC

吳金洺拿出留種的旱稻正準備進行著種植,農作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實驗!

把農業當興趣 樂於研究

每年元旦後這段期間,是金洺自然農場最忙碌的採收期,因為釋迦和枇杷同時採收,他和太太經常是早上在果園忙採收,下午趕回家準備分裝出貨,農忙時經常只能簡單煮食,而他們的活力雞蛋便是一天的能量來源,金洺大哥說有時簡單煮個蛋就渡過一餐。採訪這天,他特別煮了這吳氏水煮蛋給我們嚐嚐,半生熟的雞蛋沒有一點點腥味,簡單的鹽、胡椒調味,鮮嫩的蛋汁伴隨著蛋香滑入口中,我想這是在世外桃源才嚐得到的天然美味!

富有研究精神的金洺大哥,拿到原住民朋友送給他的旱稻種源,開始種起了稻子,他拿著去年剛收的稻子,興沖沖地告訴我們,以後他連給雞鴨吃的有機米都要自己種,未來農場也會朝全然自給自足而努力,成為一個生態平衡的自然農場。他更把枇杷葉和枇杷花製成枇杷葉茶,可以沖泡飲用也能煮成雞湯的枇杷葉茶包,希望把這樣好東西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也讓農場朝多樣性發展。

金洺自然農場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現在農場成為台東農改場有機培訓課程參訪的示範農區,這十多年來的努力,終於被看見!

SONY DSC

吳金洺的釋迦園裡,飼養雞鴨幫忙除草、吃蟲,而家禽的糞便則成為天然肥料,自成一個生態循環。

SONY DSC

吳太太是金洺自然農場背後的推手,採收後的枇杷都是由她一手挑選分級和包裝。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3月114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