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而上,看見小農
2012-06-01・產品故事
文/黃淑德 圖/張雅雲、鐘元鴻
在台灣四十萬名外勞裡有超過四成是印尼籍,來自印尼的新移民配偶也將近三萬人,但是我們並不了解印尼;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北半球高緯度國家,卻吝於凝視欣賞南島民族的膚色、語言、宗教、文化傳統。在雨林咖啡生產者吳子鈺連年邀約後,我們合作社終究踏上蘇門答臘的高原,為了咖啡進行一次另類的旅程。進入這趟旅程之前,也回顧一段共同購買實踐公平的故事,從另類貿易到公平貿易的歷程。
二○○八年,合作社規劃了公平貿易的工作坊,摸索著對貧窮與跨國互助經濟的可能,接著我們從咖啡與巧克力開始支持公平貿易的產品。二○○九年,合作社開始供應來自印尼蘇北高原的咖啡,這是我們關注亞洲的一個新起點。
曾經,這叫做「另類貿易」
在共同購買運動的二十年中,我們曾經支持了幾次的「綠色扶貧」的產品,公平貿易的概念在當時稱作「另類貿易」。一九九六年,翁秀綾與謝麗芬同赴菲律賓參加一個另類貿易的研討會,深入體驗了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在尼格羅斯島展開的扶貧計畫,建立香蕉生產及運銷到日本的模式,以解決當地的饑餓問題。同時認識香港的社運學者劉健芝,也展開兩岸三地跨界的百合交易。
▲雨林咖啡契作農友Syarifuddin。
秀綾接著在共同購買刊物「生活者主張」連續介紹了另類貿易的理想與例子,這種以「非救濟、長期貿易」來建構對第三世界特定產品的經濟支持,也揭露這些地區因數百年的被殖民歷史,資源掠奪下對當地生態與族群文化的浩劫。
從香港的學者與社運者所組織的團隊,在江西萬載縣扶持農村婦女以儲蓄互助會計畫,生產百合並運到香港銷售,於是從一九九六到二○○○年之間,透過香港學生義務以皮箱帶來台灣,百合片、百合粉就有一搭沒一搭供應給綠主張共同購買的會員。最後因江西產地氣候旱澇交替,香港的支援團隊也有變化,結束了跑單幫的百合貿易。一九九八年,秀綾、美鸞與明霓三人自費跟著劉健芝團隊到江西村子去探訪生產百合的農村婦女。(註)
另一支扶貧產品是泰國的夏威夷豆,來自泰皇山區扶貧計畫所種植,這是一名會員到泰北當義工回來所介紹的,十多年來穩定供應。雖然核果顆粒小,但知道這是僱用當地婦女以不施化學肥、人工採集及脫殼,與在西方國家以大型農莊經營、機械化施肥採收相比較,這是雇用了較多勞動力的產品。
接下來有一些努力並未能成功,手工皂的生產者馬可想從斯里藍卡引入公平貿易工藝品,因當地的內戰衝突,無法持續聯繫而作罷。
▲在亞齊家戶門前晒咖啡豆是常見景象。
國際交流團到印尼亞齊
因為主張支持國產,盡量向認識的農友購買,並建立長期的供應伙伴關係,合作社的進口產品相當少,產品專員鮮少有機會出國拜訪產地。喝了三年的雨林咖啡後,合作社終於組了五人代表團到蘇門答臘拜訪產地,住在農友家、到咖啡園採果、拜訪加工場地、拜訪小學及大學,幾天下來,我們逐漸調整對人與土地的觀點,產品專員鐘元鴻對熱帶咖啡農園的管理及產地加工鏈有參與及記錄的機會。
還沒出發前,對蘇門答臘的想像,只有亞齊省遭受海嘯的印象,還有對熱帶雨林的幻想。抵達後,對語言、人與生活才開始有真正的認識,所以見面、討論與確認,是人與人互相了解及信賴的不二法門;也見識到一杯咖啡,需要約五十至六十五粒生豆,有著數十人的勞動參與,費工費時的人工挑選幾乎都靠婦女完成。
合作社在二○一一年總共消費了二點四噸的雨林咖啡,完全來自蘇北高原Gayo及Bener Meriah地區,今年開始以特定農友的契作及選定村子的收購雙軌進行,這是信任與互動的深化。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伙伴與雨林咖啡的契作農友,地上的咖啡豆是我們一小時的採收成果。
當全球公平貿易從宣導倡議,逐漸轉為產品認證貼標籤、品牌化、主流化,發展的軌跡與有機農業變成產品認證標籤化是雷同的。有機產品被批評為大型農企主宰市場,小型農家未必分享到有機蓬勃的利益。以咖啡為例,公平貿易原本是為了改善小農收入生計,近年卻成為大型烘焙商如星巴克與大型咖啡莊園掠取公平美名的另一種行銷,大型烘焙商鉅量收購競爭,也直接影響到小型公平貿易組織的收購量與價格。
感謝子鈺多年來到產地從咖啡收購商建立關係開始,逐步溯源到直接向小農購買、確認品質與價格,更積極回饋當地社區。雖沒有貼上公平貿易的認證標籤,但雨林咖啡是來自特定產區的指定農友的阿拉比卡品種,每杯咖啡有著鮮明的地理標記。(作者:本屆理事主席)
(註)網路延伸閱讀:
1. 來去江西(翁秀綾)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95-5.htm
2. 龍牙百合的故鄉—白水鄉(呂美鸞)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9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