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農務體驗, 才知「粒粒皆辛苦」

2012-09-01・產品故事

文.圖/廖德明 插畫/小強

稻米數學題

你一天吃幾碗飯?你們家一餐飯煮幾杯米?四口之家的小家庭,一個月需要幾公斤的米?民以食為天,吃飯這麼天大的事情,讓我們來幫消費者和生產者做點簡單的數學運算。

一公斤米大約可以煮出十四碗飯(約七個量米杯的量),以小家庭的食米量來計算,一餐飯煮兩杯多的米,一公斤的米大概可以吃三餐飯。如果扣除假日出外打牙祭,早餐不煮飯,午餐吃外食,大概只有晚餐回家煮食,每個月在家吃飯二十一餐(不包含帶便當、過年期間加菜加飯等)的話,每個月起碼需要七公斤的米,一年需要八十四公斤,以合作社三公斤一袋的包裝米來說,一年需要二十八包,乘上每包單價,就是每個家庭要為五斗米折腰所需支付的米錢。

可是,一公斤的米需要種出多少稻穀?如果平均計算白米、糙米的碾米率,一般來說大約是六成,也就是說,要碾出六十公斤的米,需要一百公斤的稻穀(乾穀)。如果有施肥(有機肥),有用苦茶粕防治福壽螺,風調雨順,氣候配合稻子的生長,病蟲害沒有攻城掠地,一分地大約可以收成六百公斤稻穀,換算之後,一分地可以產出三百六十公斤的米,大約可以供應四.二八個家庭一年的食米【360公斤÷84公斤/年】。
一分地大約有三百坪,換算一下,每坪地約可以產出一.二公斤米【360公斤米÷300坪】,扣除撒種、育苗的時間,稻子從插秧到收割大約一百二十天,換算成農夫每日的「坪效」是○.○一公斤【1.2公斤米÷120天】,如果一碗飯可吃八口,大概夠吃一口。

可以這麼說,稻農、土地公、天公伯在一張雙人床大小的土地上,共同努力了一天,才換來我們碗中的一口飯。經過這樣簡單的演算,你會不會更珍惜手上捧的這碗飯?


▲頂著大太陽,彎著腰收割趣!(攝影:潘欸)

忙了半天,才這麼少?

「怎麼這麼少?」「我們那麼多人,剛剛割了半天,就這些穀子嗎?」
七月二十三日,三星稻鴨米產銷班來了三十多位社員,因為三月底社員農事體驗手插秧的三氂地稻子要收割了。大家拿著小鐮刀,留著汗、彎著腰,忍受稻芒的搔癢,花了將近兩小時,直到最後一叢稻子割下,終於可以舉手歡呼。可是,經過收割機脫穀後倒在稻埕上,大家不免有些驚訝:「真的那麼少嗎?」稻鴨米的大掌櫃陳文連面帶微笑、胸有成竹地說:「三個米袋」。

稻穀的包裝,一般使用農糧署補助的糧袋,一袋淨重六十公斤,三個米袋就是一百八十公斤,三氂地換來三袋穀。今年因為梅雨期來得晚、來得久,後期正值稻子孕穗雨量又太大,因此這樣的收成其實已經很不錯;宜蘭很多地方的稻子都比去年減產二成以上。


▲割下的稻子輪流抱到收割機脫穀。

幸好只有三氂地

忙完收割、享用了點心,接下來大夥兒分成兩組,一組人跟著陳文連「紮草」(綁稻草),另一組人跟著陳晉恭在稻埕上曬穀。
稻草是昔日農家的寶,從鋪菜畦防雜草、搓草繩做草薦、綁草束燒柴灶⋯⋯用途非常多,所以收割後在田間「紮草」曬乾,再載回農家疊「草垺」,是每個農家都會的事。現在機器收割,稻草用途減少,又有捆草機代勞,過去農家稀鬆平常的「紮草」技藝,現在幾乎快要變成絕學了。

一束稻草繞圈、扭轉、拉緊,三兩下稻稈就在陳文連的手下直挺挺立了起來,陳文連一步一步教,讓大家跟著做,可是「紮草」的功夫真的不簡單,不是稻稈立不起來、東倒西歪,就是紮不結實、一提就散,最後還要陳文連逐一收尾。好不好玩?幸好要紮的稻稈只是為了體驗刻意留下的數十叢,不是整個三氂地的數千叢,不是三分地,不是三甲地。

曬穀簡單多了, 但是斗大的太陽當空照,汗流的速度比耙子翻堆的速度還要快,曬穀兼烤肉(人肉),耙完一行就趕不及躲到一旁的樹下遮蔭,要靠陳晉恭不斷吆喝「要不要來試試看?」如果日照充足,一般曬穀要兩到三天,穀子在日出前要攤開,傍晚要收攏,中間每十分鐘要翻堆一次。好不好玩?幸好要曬的穀子只有三袋,幸好只有三氂地,不是三分地,不是三甲地。(作者:社員的先生、數年前舉家移居宜蘭從事農耕)

原刊登於2012年09月108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