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林友善共存─高山上的蘋果禮讚
2018-11-01・產品故事
文.攝影/李婉婷.企畫部企畫課專員 插畫/WANQIAN
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的台灣,因板塊擠壓,全島約1/3區域海拔超過1000公尺,山坡地與高山更佔土地總面積74%,高度垂直變化的氣候差異造就農產的多樣性,一年四季,我們享受著不同區域、海拔高度與地理環境的各式熱帶、溫帶水果!
入秋之際,台灣高山上正飄散著濃郁的蘋果香,蘋果農歷經一整年的日夜等待,只盼著蘋果快快紅。蘋果適合生長在溫帶地區,生長溫度可低於7℃以下,低溫時數需超過1400個小時,日照時間也有特定條件,因此,台灣蘋果產地大多集中在海拔1500至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
果農與山林友善共存之道
1958年起,台灣陸續從國外引進不同蘋果品種(多為日本品系)種植。1960年中部橫貫公路開放通車後,政府在沿線積極輔導種植蘋果、水蜜桃等高經濟價值作物,溫帶果樹種植面積急遽成長。對蘋果農而言,1978年是關鍵的一年,台灣開放蘋果進口,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政府逐步從輔導轉為取締超限使用,短短15年間,蘋果種植面積從2509公頃大幅縮減至175公頃。然而,水源汙染與破壞環境的原罪,並不完全在於高山農業本身,而是在於土地開發與利用的方式。
合作社持續在社員需求、支持本土農業及環境保護的基準上找尋平衡點,而農友劉春長與喻嘉璧也在既有的環境與農業經濟下,摸索著與山林共存的模式,他們努力實踐:
一、以環保的方式栽培:產地不超限利用,做好水土保育(如:草生栽培、山邊溝開設、植樹造林等),不再開發新栽種地,不濫墾山林。種植了2、30年的蘋果樹根系亦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不使用除草劑,就不必擔心土表喪失覆蓋物、逕流帶走表土、土壤環境劣化等問題。
二、減低土壤與水源之汙染:採減農藥及化學肥料方式栽培。合作社農友通常於幼果期用藥,較一般慣行農法提早停藥,蘋果有4、5種早期落葉病,若防治不良,7、8月就會開始落葉,果樹因光合作用不足而無法蓄積養分,影響果實生長與收成,這也是讓蘋果農不敢太早停藥的原因。,此舉提高了後期管理的風險,部分蘋果因蟲咬、病害而外表賣相不佳、早期落葉造成的不易成熟,都是減藥的代價,也是友善環境的必要成本。
因為農友們的堅持,不單降低環境汙染,更提供安全農產,社員安心吃、農友安心種,讓每一顆拿在手裡的台灣蘋果顯得更彌足珍貴!今年秋冬,高山上最美麗的蘋果季已悄悄到來,一年一次可別錯過了。
堅持給人與土地最好的—蜜蘋果品種介紹
北斗
●特色:
1. 產量少,賞味期短(約5-7 天)
2. 帶蜂蜜香氣
3. 結蜜度最高,口感細緻
惠
●特色:
1. 採收期晚,果實稍小
2. 帶花香味
3. 酸甜比佳,紮實清脆
●農友簡介:
喻嘉璧|福壽山.海拔2,200 公尺
劉春長|大禹嶺.海拔2,550 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