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能總體檢 發展以農為本的能源轉型(下)

2024-10-15・社內大小事

文字/許淑惠 照片/彭桂枝、地球公民基金會、企畫部

「農業綠能總體檢」於今年六月21日舉辦,透過民間角度的提問,為既有的農業綠能政策進行總體檢。由於內容精采,九月刊登上篇,十月刊登下篇,以饗讀者。
 

上篇內容回顧


第二單元邀請曾任農業部長的學者陳吉仲,和曾任經濟部次長的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與談,是論壇受矚目的亮點。引言人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點出,從一些漁電成功案例,可以看到農業與綠能用地需求不必然是零和賽局;但先前經濟與城鄉發展需求已讓農地流失甚多,在維護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提升能源自給率、達到淨零目標,所涉問題多且複雜;在淨零與農為國本的價值間,有無可能從政策的檢討與修正,創造農業綠能與農地農用雙贏的空間?
 

農業部門主導農業綠能 曾文生與陳吉仲有共識

陳吉仲雖回大學任教,但仍持續關心農業發展。應邀與談的他直言,沒有農業部門,我們國家2050 做不到淨零。而未來光電的需求究竟是2050年淨零下的思考,抑或是半導體、AI產業發展下電力供應的思考呢?發展綠能的同時,要留意不能讓農業的根基也就是農村、農地及農民不見,因此政策與思維該檢討、調整的,不能迴避。

農地上的光電申請及執行流程、開發模式的利益分配都要調整,由農業部門主導;土地的整合可由政府部門的基金會或財團法人協助; 政策的訂定要和執行面配合,檢核的機制要落實;地方政府執行量能不足、無法執行到位的政策,最終一定會有問題。陳吉仲強調,唯有解決光電開發的亂象和污名化,才能讓光電繼續往前走。

曾文生董事長以漁電共生面臨的課題和對農電未來的展望,回應這個單元的探討。農村私人土地因繼承、多人共持等因素整合不易;養殖政策限縮可用魚塭面積,需協調;在地民意溝通,及各類審查程序所需地方政府人力不足;土地現況複雜,夾雜既存違建或非農土地,這些都是漁電推動的挑戰。曾文生認為農/漁電開發的過程,必須增加土地管制的密度,過往農地管制密度較低,雖樂見農業部門主導農電發展,但光電用地管制所需的能量如何建構,是很大的問題。

曾文生也表示,農業與光電結合的關鍵,在農業生產發展新模式時能納入光電思考,讓光電作為增加農業收入、支持新農業轉型的助力。他從過往案場開發,深刻感受到「成敗在細節」,應該努力在這些細節、換位思考,才能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前經濟部次長)認為需要換位思考,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收納討論,能源轉型的時程和壓力,讓過往的光電開發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出現缺失,政府跟社會都有責任,但此時也更需要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和各領域的專業的加入,不能只依靠政府或是業者或是公民團體,我們需要一起尋求解決方案,轉型之路才可能繼續往前走。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歸納論壇對政府部門的建言。

綠能如何以農為本 跨部會換位思考

在第三單元「綜合座談」,特別邀請到農業綠能相關包括農業、能源、國土部門代表,一起針對前兩個單元的對談所指出的方向,提出部門的看法,為這次論壇繼續深入討論。
 
經濟部能源署、農業部永續司、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出席代表,跨部門對話農電議題。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葉佳宗老師,以「展望以農為本的綠能發展如何落地」做引言報告,開啟討論。葉老師提出改變農業與光電關係的建議,以及制度轉型的重點。分析何以「土地成為台灣能源與農業發展的衝突場域」,以案例說明農業跟光電沒辦法如想像「一拍即合」,改變農業跟光電,既需要努力,也需要時間實驗。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簡任技正吳兆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主任秘書朱慶倫,也誠實、坦白面對所屬部門的能與不能,從部門觀點分享所知道的衝突經驗、也對相關解方回饋部門的觀點,打開部門間後續討論的機制及政策空間。對談中,能源部門肯定農村和農民很重要;農業部門認同能源轉型的重要性、看到淨零時程的迫切;不同部門換位思考,面對糧食安全與淨零目標的衝突困境和政策調整,目標趨於一致。

「沒有農業就沒有綠能」,我們樂見由農業部主導農業綠能及循環經濟的發展,建立以農漁業從業者及農漁村社區為主體的模式,也期待本次論壇的對話、交流後,農業部門與民間團體有更多調整、配套措施的討論,持續與相關部門協力推動以農為本的綠能發展及制度轉型。
 
民間團體呼籲公部門開啟社會對話,發展確實以農為本的農業綠能。
一日論壇的舉辦,是三個組織前前後後十數場的會談、籌備會議、產官學界拜訪請益、報告與談的對焦討論等等,所匯聚呈現。感謝三個組織的夥伴們,我們都能彼此信任與分工協力,開放地傾聽、理解不同面向的意見或觀點,展現合作的精神,一起成就這場論壇以及後續的政策建言、倡議。


(首圖圖說:中興大學應經系教授陳吉仲(前農業部長),持續關心農業發展與農地維護。)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