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的生態啟示
2013-09-10・生活提案
文/豆娘 圖/羅濟昆
三歲弟弟看到哥哥洗鞋子,問:「你為什麼要洗鞋子?」
哥哥:「一大坨泥巴沾在鞋底上,要洗掉。」
弟弟:「為什麼會有泥巴呢?」
哥哥:「踩到的。」
弟弟:「為什麼會踩到泥巴?」
哥哥:「地上本來就會有啊,沒有泥巴就糟大糕了。」
弟弟:「沒有泥巴會怎麼樣?」
哥哥:「沒有泥巴,蚯蚓就沒有家住了。還有,沒有泥巴,植物就沒地方長了。」
弟弟:「沒有蚯蚓?沒有植物會怎麼樣?」
哥哥:「沒有蚯蚓,小鳥就會餓肚子;沒有植物,蜜蜂就沒有東西吃!」
弟弟:「小鳥肚子餓餓,蜜蜂肚子餓餓,啊!那就糟大糕了!」
三歲孩子的家蓋在水泥地基上,平常走的是紅磚道和柏油路,不瞭解花圃裡的泥巴跟鞋底的關係,也不認識蚯蚓和蜜蜂。透過哥哥簡要的食物鏈說明,瞭解了一點點土地和動植物的關係。童言童語裡卻道中台灣乃至於全球生態中的危機:蜜蜂大量消失及死亡,蚯蚓被活埋或毒害!我們這一代小時候還到處可見的昆蟲和動物逐漸減少,下一代生活的世界該怎麼辦?
蚯蚓因水泥叢林興起、柏油路面增多、水質汙染、農藥肥料濫用等等改變生長環境而數量銳減(註一);在都市發展之外,更有令人費解的政策,例如:位於台北的中央果菜市場裡近百噸的淘汰廢棄生鮮果菜,本來可以用來養蚯蚓,改善土質變為有機培養土,主管單位卻寧可讓招標公司運送到環保局焚化爐中焚燒(註二),也不願意讓自然界的「廚餘機」─蚯蚓來飽食。
二○○六年以來,蜜蜂在歐洲、美國發生集體離奇死亡失蹤事件,問題的普遍及嚴重性,使得該現象馬上被命名為「蜂群衰竭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註三)。數年來研究者試圖探究發生CCD的原因,目前大致提出多重壓力和環境變遷所致,包括農耕方式改變、殺蟲劑濫用、氣候變遷、病毒細菌感染、電磁波擾亂甚至基改作物花粉毒害等,皆脫不了關係。看看台灣,今年八月的新聞報導,本地蜂蜜產量只有去年的二分之一,蜜蜂也減少了一半,學者和本土蜂農以農藥致死、氣候異常、開花期間降雨過強花被打落無蜜可採等原因解釋。
在我們身邊,蜜蜂、蚯蚓、原是再平凡無奇不過的生物了,牠們的存在,對照著自然界生態的平衡狀態,更反映出人類社會與周遭環境的消長嬗遞。自然環境中應經常出現但不引人注意的「小朋友」們,似乎正在發出無聲的呼喊,傾訴著集體生命的殞落。
地球上有九十%的植物,需仰賴小蜜蜂穿針引線的身影來授粉。這其中,包含人類每日的食物來源和經濟作物,學者估計人類每吃三口食物,就有一口是靠蜜蜂勤做工掙來的。蜜蜂如果消失了,則人類食用植物的三分之一將蕩然無存。說來嚇人,但殷鑑不遠,中國西南地區已面臨蜜蜂絕跡的困境,經濟作物如梨、桃、杏開花時,得動用全村人力,攜老扶幼爬上繁花枝頭,拿著小毛刷沾先前採集或購買的花粉來替它們授粉,而巨大笨拙的人類和小撢子遠遠不及之前蜜蜂的效率。
三歲的孩子偶爾看過幾隻蜂,「小蜜蜂」這首歌倒是挺會唱: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興味濃。
天暖花好不做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學懶惰蟲。
要是有一天,天暖花好也沒有蜜蜂可來做工,我們該期待些甚麼呢?或許,只剩下機器蜜蜂(robobees) 的嗡嗡聲了!
備註
- 台灣蚯蚓資料庫
- 「學者:生鮮廚餘寧願進焚化爐 也不願給蚯蚓吃?」相關報導
- 愛麗森. 班傑明、布萊恩.麥考倫(2011)《蜜蜂消失後的世界》漫遊者文化出版。
- 生態關懷系列講座-蜂潮:從我們身邊的生物和生態出發,「蜂潮-生態關懷系列講座」旨在探究從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育兩個似乎互相牴觸的命題,尋找一合理的平衡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我們衷心嚮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