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大代誌 細說從頭
2013-01-05・生活提案
講座開場播放從肉豬變成豬肉的產銷履歷影片《豬的送行者》。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1月112期。
文/王琪君 圖/潘嘉慧
為了透徹肉豬的一生,進一步瞭解瘦肉精與食品添加物的風險與必要性,十二月四日於師大圖書館會議廳舉辦的「豬肉大代誌-豬肉與豬肉加工品安全」講座,邀請了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十多年的「信功肉品」楊博元董事長與黃明桂特助,介紹信功肉品的優良生產體系,如何透過嚴格品管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又安全的豬肉與加工品;也邀請到食品化學領域的專家許庭禎博士(台北市化工原料商業同業工會常務理事),為我們解說食品添加物的美麗與哀愁,提出另一種天然與健康飲食的思考方式。
楊醫師只有在演講時才摘掉口罩,信功口罩幫並非浪得虛名!
知豬必較:從肉豬到豬肉
信功肉品堅持落實良好的品種、飼養管理、屠宰分切與低溫配送等四種產銷環境,才能製造出品質優良的豬肉。
「究竟我們要吃病豬?抑或選擇無病的用藥豬?」,黃明桂特助表示從契約牧場的豬隻飼養開始,堅持不給瘦肉精,即使用其他藥物也有嚴格規範。例如建造兩套給飼料系統:六十公斤前的毛豬使用添加藥劑的飼料系統,毛豬成長至六十公斤後使用無添加藥劑的飼料系統,保護豬隻健康也避免飼料汙染,屠宰前再請獸醫檢查,確保肉豬已經由肝腎新陳代謝乾淨,沒有藥劑殘留,才進入屠宰步驟。也有少部份牧場飼料裡會添加適量飼料級冬蟲夏草菌絲,增加免疫力及改善豬隻易患有呼吸道問題的毛病。
從牧場運至信功屠宰廠的肉豬必須先在繫留欄休息18小時以上,期間由獸醫師觀察是否有潛伏性疾病爆發,排空毛豬糞尿,使毛豬充分休息,以消除其因運輸所產生之「負氧債」等不良新陳代謝物質,最後經徹底洗淨,確認健康無虞後,方能成為「豬肉」。相較傳統屠宰場的刻板印象:血腥、恐慌與哀嚎尖叫,信功採取溫柔手段送豬上路:以深藍旗幟引導,而非用棍棒或電擊棒威嚇趕豬,將待宰毛豬逐批送入隨時保持乾淨無血、平和的屠宰室內,再拉下電動不鏽鋼門隔絕宰殺的聲響,也使用「群豬吃飼料」照片以安慰並降低毛豬的恐懼心。信功認為動物福利應從飼料配方、飼養管理到屠宰為止,也就是極度重視毛豬從生前到宰後起碼的尊嚴,甚至在園區大樓內設置佛壇,反覆播放大悲咒及地藏王菩薩經,並於廠區設置畜魂碑,每日祭拜以超渡豬靈。
楊博元董事長的專業背景是醫學,自日本學成歸國後,即引進醫院管理方式徹底控管廠區內外的一切衛生安全標準,嚴格到幾近吹毛求疵的地步,使得信功肉品素有「豬肉界台積電」之稱。然而楊醫師覺得信功更勝台積電:「他們是無塵,我們不僅要求無塵,而且是無菌!」。無菌標準不只是針對作業環境,也將工廠依加工步驟分為四大區域加以緩衝區隔;針對人員,從員工的健康檢查,進入工作現場前的例行清潔步驟:比照外科手術房的洗手標準,全套無塵衣加兩次酒精噴灑全身,連信功物流配送的司機身體狀況,都要加以控管,這也是食品安全防護的重要環節。也難怪楊醫師與黃特助當天配戴口罩出席講座,應證了「一人打噴嚏,整間工廠停擺」的說法可真不假。
食品添加物的黑與白
「食品添加物的存在,是為了食品安全」,許庭禎博士此言一出,顛覆了一般人認為添加物必然不健康的關聯。因應現代工廠大量生產模式,使用符合法條規範限度內的添加物是被允許的,例如加入防腐劑或調味劑,將有助於食品流通性,保存性,顧及營養、外觀與口味的多樣性。
許博士認為不存在零風險的食品,為了維持食物的安全而必須加入的添加物,須符合食品管理法規的加工使用量規定,以及規範每日的攝取量,避免人體累積過量毒素,因此避免常吃某類食品,搭配其他可以阻擋有害物質產生的添加物,是分散食品風險的方式之一。
透明、公開的產銷流程是合作信賴的基礎
消費者有權利選擇最合宜的食品。合宜的食品標準,對消費者而言代表健康品質與可以負擔的價格;價格也必須合理,足以讓生產者願意繼續生產,產出超越價格的價值,因此生產與消費是一個互利、合作的過程。
誠如理事主席黃淑德所言,檢驗結果與數字不能代表一切,重點應是檢驗過程的依據標準以及評估整體環境風險組合,找出最適宜自己的養身之道。
「合作社聽納社員意見,提供更好的食材,共同購買好吃豬肉」是「The Pig Issue豬肉大代誌」講座的最大目標,與長期合作的信功肉品,以及學者專家與會討論、交換意見,以期提升未來合作社共購豬肉的產銷環境。
理事主席黃淑德介紹與主婦聯盟長期合作的信功肉品之產品。
休息時間社員試吃無添加亞硝酸鹽的香腸與亞硝酸鹽減量的熱狗,進行意見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