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新時代價值:共融與共存,協力打造道德社會
2022-05-12・合作聯合國
文/于躍門‧臺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 圖/達志影像
當前的社會問題
1980年代後,人類思潮漸漸揮別現代主義集權化、統一化、標準化、規模化的思維,形成後現代主義分權化、多元化、多樣化、客製化的看法,也開始在過去全球布局的策略下注意到地方發展的需要,思索著如何透過合適的組織,解決現代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聯合國認定的社會問題,包括飢餓、貧窮、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生態、氣候等議題,這些議題造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出現了失衡現象,影響永續發展。這些失衡現象是全球性的社會問題,不同於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失衡的問題?合作社能起到什麼作用?又有哪些組織認同合作社的理念而興起?值得合作人注目。
不錯,對於近20年全球各地發展出的新興組織,合作社確實扮演著競爭尺度的角色(competitive yardstick role),引導它們提升競爭力,追求「道德社會」。合作社與新興組織處於「共融」、「共存」的協力關係,這是合作社的新時代價值。
合作社具有「共融」價值
合作社的「共融」價值,說明在追求「道德社會」下,已衍生出企業型非營利組織、非營利公司、社會企業、B 型企業、共享經濟組織、社會創新組織、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及社區組織,相互效力,造福社會。在這過程中,「合作社原則」是催生的酵素。例如企業型非營利組織、非營利公司、社會企業,以社會公益、自主經營、民主治理作為組織規範的依據;B型企業、共享經濟組織,以關懷社區作為組織經營策略,創造競爭優勢,分享社會大眾;社會創新組織,建立教育訓練平台,孕育創意,透過資訊科技,解決社會問題;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無論在生產端或消費端,合作社都是主要的參與者;十項「公平交易原則」¹也具體反映了「合作社原則」。
社區組織,以關懷社區作為經營目標。加拿大聖瑪莉大學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聘教授Peter Davis,在合作社與社區發展文章中表示,社區的靈魂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找得到。
從新興組織經營了解,「合作社原則」是它們共同的語言。此語言保有合作社DNA⸺ 自助、自我負責、民主、平等、公平、團結等價值,若善用這些價值,即可邁向「道德社會」。
合作社扮演著競爭尺度的角色,引導全球各地發展出的新興組織提升競爭力, 共同追求「道德社會」。
合作社具有「共存」價值
合作社的「共存」價值,說明合作社追求的「道德社會」具有「共相」性質,而新興組織追求的「道德社會」則為「面相」的性質。「共相」與「面相」的關係,利用當代哲學詮釋學創始人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 的觀點來說明。「共相」,為事物的「存有」(Being),是事物的本質,或事物的根本意義;「面相」,則是事物在不同處境下呈現的特殊意義。當特殊意義融入到根本意義後,根本意義就更為豐富。
若說「道德社會」是合作社的「共相」,那麼各新興組織經營的成果則是「道德社會」不同的「面相」。新興組織愈多,必將帶來愈多的「面相」,「道德社會」-「共相」的人文意義也就益加豐富。合作社應以喜樂的心和新興組織「共存」,因為這些組織認同「合作社原則」,努力實踐「道德社會」,為其帶來更多的特殊意義,早期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揭示的道德社會意義也就更為豐富。
可知,由於新興組織認同合作社的「共相」,願意從「合作社原則」來創造合作社更多的「面相」,豐富「道德社會」的內涵,合作人是否應以正面的態度與它們「共存」,一起追求「道德社會」?
自我培力,再創合作社價值
人文學的性質是真理經過愈多次詮釋,其意義就愈顯得豐富,例如「孝順」的真理,經過後人無數次不同的詮釋,早已超越當年「24 孝」的詮釋,如今「孝順」的真理也愈加豐富。反之,自然科學的真理只有唯一,例如一加一,只能等於二。百年來,合作人一直在詮釋「道德社會」,合作人需要告訴世人,為何透過「合作社原則」能實現道德社會。今日,新興組織提供了更多實現的可行性,合作人需要裝備自己,接受新時代的挑戰。
如何裝備自己?靠的是創造合作社價值的力量。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合作人若要有力量,思考的方向可以從最早合作「哲理」的論述走向「哲理+社會」的關懷,再從「哲理+社會+經濟」的訴求走向「哲理+社會+經濟+管理」的實踐。這是合作人面對時代挑戰下可實踐的培力道路,與諸位共勉。
註
1 公平交易十原則包括:為經濟弱勢的生產者創造機會、透明度與問責制、禁止雇用童工、賦予婦女經濟權力、尊重環境等,可參考WFTO 網站:wfto.com/our-fair-trade-system#10-principles-of-fair-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