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善滋養農業 用自然妝點生活
2025-03-21・合作聯合國
文字、攝影/杜筠
水母丁溪原住民友善環境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水母丁合作社),位在臺東縣長濱鄉的南溪部落裡,距離主要幹道(台11線)開車還需要約20至30分鐘的車程才能抵達。「路況很好的深山」是前往南溪部落的第一印象,合作社社員美瑛說,這邊最早是採礦的路,以前是載大理石的大卡車所行經的道路,路況很好之外還很安靜。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南溪部落有腹斑蛙、虎皮蛙等蛙類,光園區內的蛙類,就多達11個品種。當然,除了春季蛙鳴呱呱以外,水梯田裡則是有台灣少量原生種的泥鰍、鱔魚,更是水田生態的指標動物,全源自於南溪部落友善的生態環境以及充足的水源。這也是水母丁合作社成立的契機,因台東大學的劉炯錫教授看重此地天然的生態環境,希望能夠成立合作社培力當地的發展。如此的風土環境所孕育出的農產也包含了:季節野菜(山蘇、野芹菜、紫背草、水芥菜等)、原民穀物(油芒、小米、紅藜)、洛神、蓮花、苦茶還有咖啡。+
友善耕作是與自然相連的生活方式
南溪部落位在如此深山,直接地限制了農產品的產銷通路,不過,也正因為此地難以抵達,反而讓這份印象愈加深刻,走進來的人,都能發現此地的獨特,並帶著這份美好的感受, 將物產以及回憶分享出去,有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訪。「到這邊真的是來體驗生活。」美瑛說,同時接待生態環境導覽以及負責無菜單料理的她,透過日常農作生活(導覽)及自種的蔬菜(料理)把這裡友善的環境及農產分享出去。來到這裡以後,必定會記得「臺東有個很舒服的地方!」
使用友善耕作、並且是水母丁合作社理事長的高克忠(以下稱呼阿忠)說:「因為作物是無毒耕作的,環境非常好,沒有放化學肥料,自然就有微生物;這樣的肥沃是山豬的最愛。」山豬所經過的穀物,直接躺平;猴子吃剩的就換麻雀吃;颱風過後,作物一掃而空……在農業第一線的阿忠,除了山豬認證的作物外,也同步面臨氣候變遷的不確定因素,不禁感嘆現在的五穀豐收,真的是碰運氣。身兼多職的他也笑說:「在這裡的都是強人,一個人都要做好幾樣工作,連農作物都要斜槓。」



自己當作物的品管員為友善把關
水母丁合作社以「友善耕作」保證作物的產出品質,也順勢將此理念推廣出去。像之前颱風後缺菜嚴重,協助合作社生產業務的美瑛得知,運用友善耕作的叔叔種了很多蔥,便協助其與菜販聯繫,最後也順利成交。以這樣的行動告訴更多人:運用友善耕種的作物,合作社會幫忙與銷售通路洽談,因為使用你的作物,除了品質上能多一層保障,也會支持到友善耕作,這正是水母丁合作社的精神所在。一邊鼓勵大家友善種植,也一邊協助推廣。
儘管困難重重,水母丁合作社的核心夥伴們仍然在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因著合作社的成立,同時也有機會參與鐵花村的農特產品展售,以及在台中黎明新村的全國合作社節,把自家的產品帶到「外面」分享給大家。
這裡是「有魚的地方」
水母丁合作社總是希望年輕人能重回部落延續耕種的價值,但這一目標目前仍然難以實現。返鄉從農,本是回歸自然的選擇,但在現實中卻面臨生存的難題,當下能做的,是好好保護這片土地,希望在未來,年輕人能夠回來傳承這份珍貴的生活方式。美瑛說,自己的孫女喜歡來這裡玩,女兒也很喜歡這裡的環境,都會特意安排時間回南溪一趟。而夏天忙著採蓮花、春末要重新種植,直到冬天才能休息的她,身上可以感受到對農耕生活的熱愛、心靈的充實感以及與大自然共生的和諧,因為喜歡這樣的環境而打造讓人喜歡的地方,也樂於與喜歡的人分享。這份喜樂或許也跟著種植在南溪部落的土壤裡了。


(攝影/杜筠)
「水母丁」其實是翻譯自阿美族語「Cifotingay」;「Ci」是指「有」的意思; 「foting」是「魚」;「ay」則是指「地方」(資料來源:水母丁溪原住民友善環境農業生產合作社網站),先人所留下來的詞彙,也讓人對南溪部落一直以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多了幾分敬畏與珍惜。健康的水源與豐盈的農田相互依存,才能享受到該土地所賦予豐盛的回饋,簡單卻又充滿意義,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首圖圖說:在南溪部落,「友善耕作」所代表的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更是當地與自然相連的生活方式。(攝影/杜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