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後,吃海鮮還安全嗎?(更正)
2013-09-30・反核運動
合作社持續抽樣監測不同海域水產品的輻射含量,包括遠洋漁撈的扁鱈、旗魚、鮪魚、帝王鮭、秋刀魚等,以及近海捕撈的鬼頭刀、中卷、干貝等,及底層的海菜、海帶根等。目前為止的管控,經原能會檢測結果均低於檢測極限值(MDA,遠低於1貝克/公斤以下),請社員放心。合作社對輻射風險一直都很重視,福島事件後已近三年,但食品中輻射污染的風險並未因此減低。輻射問題一直以來僅能仰賴原能會檢測,合作社會持續討論如何增加自主檢驗能力,讓輻射風險降到最低。
更正說明
9月第3、4週「福島核災後,吃海鮮還安全嗎?」一文的備註有誤:
原備註文中,將食用輻射殘留食品與體外暴露輻射兩種狀況相提並論,實屬不妥。事實上,若吃進輻射殘留食品,其輻射物質會永遠在體內攻擊細胞,暴露的核子能量不會減少,也排不出去;而照X光或坐飛機不是永久的事情,只要離開那個場域,就不會繼續暴露於輻射之下,而且是可選擇性的,只要離開輻射環境即不會再有持續性的傷害。
體外的輻射雖可於照射後,儘速用水沖洗去除,但若不小心自口鼻吸入,就會暴露在體內無法排出。若攝入輻射食物會在輻射物質的半衰期內,對體內帶來持續性的傷害,像「銫」的輻射強度若要削減到1/4,需耗時長達60年,這兩種條件對人體的影響大相徑庭,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