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循著味蕾記憶回家

2020-12-15・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盧怡安 攝影/林靜怡

放寒假前,花蓮市明禮國小推動「市場小學堂」的老師們,賦予四年級的學生一個任務:用圖文記錄家中的年夜菜。開學後學生拿著手作的「年夜菜繪本」分享和家人一同烹調、品嘗的故事時,語氣中還帶著一點點的成就感。

 

用吃拉近人與土地、文化的關係

這個任務由明禮國小蕭美珍校長和劉貞蘭、張雅筑老師共同策畫,是從二〇一八年推動市場小學堂相關課程以來的階段性成果。讓低年級的孩子使用天然食材做簡單料理;中年級的孩子認識食品添加物,以及實踐食物挑選、處理、烹飪、品嘗並加以記錄;高年級的孩子則運用媒體課學到的影像敘事,準備為傳統市場拍紀錄片。

雖然老師們表示這不是標準的食農教育課程,但概念其實相去不遠。一九八〇年代義大利希望扭轉速食文化的「慢食運動」(Slow Food)、以及一九九〇年代日本推動的「食育」(Shokuiku),這些食農教育先行者的反思,即是如何更友善利用土地種植作物、如何透過食物維持環境永續,嘗試透過「吃」重新拉近人與土地、文化的關係。

出身花蓮鳳林的蕭美珍校長,慶幸年幼時擁有豐富的「菜市仔」(菜市場)回憶,「小時候,因為家離菜市仔很近,放學後那裡就變成遊樂場。求學過程中,只要考試成績不錯,熟識的菜販阿姨還會送菜送水果給媽媽。」她感嘆現在的孩子少有逛傳統市場、挑選農產品的生活經驗,更別說和小農小販交流情感的機會了。加上現代食安問題,自己有孩子的蕭美珍校長和老師們認為,應該將食農議題納入授課內容與體驗活動讓孩子從小瞭解。
 
明禮國小蕭美珍校長帶學生們體驗傳統市場採買,請攤位老闆教導挑選技巧。
開學後學生們拿著手作的「年夜菜繪本」分享和家人一同烹飪、品嘗的故事。
明禮國小與與社區樂齡教室合作,帶給孩子充滿人情味的料理體驗。

帶孩子到菜市仔校外教學

位於花蓮市中心的明禮國小,選擇從孩子日常飲食的經驗切入,市場小學堂的誕生,就來自這樣的想法。老師們寫教案、申請計畫,更串聯起在地長輩們,將食農教育和社區交流緊密結合在一起。明禮國小的孩子很幸運,離學校步行不到五分鐘就有一座從一九一一年便存在的「復興市場」作為校外教學場域。市場中仍存在一些使用天然食材、循古法製作美味的攤商,孩子一一拜訪後瞭解到:肉攤沒有想像中不衛生,原來也有冰櫃保鮮;使用在地生產醬油製作的豆乾好好吃;肉鬆那麼香,因為使用新鮮的肉現場製作的……正所謂高手在民間,在老師引導學生提問下,這些攤商化身「菜市仔的一日講師」,傳承的是友善、良心與智慧,孩子們對於食材的原型及加工製成有了基本認識。至於料理體驗,就交棒給社區樂齡教室的阿姨阿嬤們,「搓一搓,拍三下,這樣你們做的草仔粿就會充滿感情。」長輩們用自己發明的口訣充滿耐心教孩子。這樣的食農教育除了食物飄香,還有滿滿人情味。

日本二〇〇五年制定「食育基本法」,從社會各層面推動食育,甚至培訓一群具備證照的「食育士」,專門在商場中為想要挑選蔬果的消費者解說。花蓮這些推動食農教育者也,用各自的方式及創意實踐著。漸漸地,從孩子身上觀察到一點一滴的變化。

「吃,真的很重要,享受食材最天然的滋味,才能真正和自己的土地有所連結。」正如蕭美珍校長說:「讓孩子覺得有趣,才能慢慢翻轉孩子對家鄉、對自己人生的想像。 」

※本文摘自《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寫寫字採編學堂著;遠流出版。

 

「身土不二」源於中國佛典,主要意思是:我們和環境是沒有分別的。如我們吃的食物,每一口飯菜的背後連結的是一張食物網絡。書中從種植、銷售、料理三個面向,邀請職人現身說法,加以生動的插畫說明有機友善農法,帶領讀者有覺知地選擇「怎麼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