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設置於澎湖的箱網養殖,利用大海的天然海水資源,供給海水魚類最佳的養殖環境。
文|何欣潔 · 攝影|湧升海洋提供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5年6月,141期。
今晚想為家人料理一道海鮮,犒賞一日上班、考試的辛勞嗎?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社員們,一定對「湧升海洋」這個生產者不陌生。冰櫃裡肥美的蚵仔、鯖魚,每個包裝袋上,更有一方小小黑黑的QR碼,滿載著海鮮的捕撈資訊與身世來歷,寫的不只是美味,更是對海洋的責任與安心。
挽救海洋生物的臨界點
「如果再不趕快做些什麼,我們可能是人類史上,可以享用新鮮野生魚類的最後一個世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魚類專家邵廣昭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祕書處二○一○年出版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中也提到,海洋生物是目前滅絕速度最快的一群,其挽救工作正處於「臨界點」。
「臺灣潮間帶的魚種數量從一九九九年還多於三百種,到二○一一年只剩不到五十種,每五十年約少三分之二,曾經有學生想以潮間帶的魚類作為畢業論文題目,最後卻差點畢不了業:不是他不認真,是潮間帶的魚類消失太快,他沒有辦法寫!」邵廣昭說。
海鮮產銷履歷如何落實
海鮮消失、海洋受傷,其實大家都非常關心,許多年輕人在婚宴時拒吃魚翅,臉書上每隔一陣子便有人轉貼「別吃魩仔魚!」的文宣。但是,要建立海鮮的產銷履歷制度,可比農產品困難許多。有機的稻米、蔬菜種植在土裡,只要拜訪產地,就能了解耕種情況是否友善環境,但海鮮卻不能如法炮製。
圖說:位於嘉義外海外傘頂洲的蚵棚,避開沿岸的污染。
二○○四年,農委會曾推動「優良水產養殖場(GAP)」認證制度,由鄰近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在地輔導,定期至養殖戶溝通養殖概念,並瞭解漁民遭遇的養殖問題,年終進行檢討。但之後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制度轉換成「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標章的驗證模式,漁民和學術機構專家的產學互動沒了,輔導機制從此消失。養殖戶以自行「抽驗」的方式,將一小部分的水產送至驗證機構;驗證單位相信儀器會說話,用藥與否,端看是否檢出就知道是否合格,毋須親自到現場確認養殖方式。這樣由漁戶自行抽驗的方式,只要抽驗的部分合格,其餘未查驗的池子也一併通過,卻可能有「漏網之魚」一起貼上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從過往臺灣曾試圖推動海鮮產銷履歷的歷史來看,建立制度後如何落實操作,一直是最大問題。
RFI,打造臺灣的漁業永續指標
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是以魚種為驗證標的,而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是以養殖場為驗證標的,所以有許多養殖魚類沒法採用 TAP 驗證,而野生捕撈則不論是 GAP 還是 TAP 都沒有辦法驗證,因此這二類只是驗證「衛生安全」的系統,不是驗證「永續/環保」的系統。
政府推動海鮮產銷履歷的制度不斷碰壁,而湧升海洋卻願意挑戰「不可能」的任務。「首先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觀念,是守護海洋,我們都有一份責任。」徐承堉原先是賣魚商人,在全球各地跑,看見阿拉斯加漁民與自然共存的美好景象,深受感動,也想回臺灣推動加入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的追溯系統,卻被冷處理,「MSC 是富人、大國俱樂部,臺灣的產量太小,MSC 對我們的請求不斷拖延,不願派員認證。」
被「富國俱樂部」拒絕,徐承堉並不因此氣餒,反而重新思考現有的制度是否適合臺灣這種小型島國,決心打造「適用於臺灣及許多小國」的漁業永續指標。從二○一三年開始,徐承堉綜合參考海鮮觀察(Seafood Watch)、全球信託(Global Trust)、MSC、責任漁業管理規範(Responsible Fisheries Management, RFM)等國際海洋環保標章,採用「全球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 Index, OHI)模式,並在臺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的協助下,與海洋大學、嘉義大學及中央研究院許多學者、產業界、非政府組織等單位合作,為臺灣量身打造公民版的「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ies Index, RFI),第一階段先採用五個主要評估因素,以一至五評分,分數越低表示越有利於永續海洋,消費者越可提高食用頻率。
為何以打分數的方式評定結果?除了一目瞭然,徐承堉認為若只是以「通過/不通過」作為標準,對漁民和養殖戶來說都過於殘忍,也打擊他們加入RFI的信心。RFI幾乎沒有申請門檻,只要不是「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就能參加,即使漁民採用底拖網捕撈瀕臨絕種的魚類,也能申請,只是分數可能是最不建議食用的五分。從五分到一分,對漁民來說必須改變捕撈習慣、魚種,是相當漫長的過程,因此湧升海洋希望以鼓勵的方式,讓漁民直接看到未來進步的空間:這次是五分,下次可以往四.二分邁進。評分方式也讓消費者瞭解選購的海鮮影響海洋的永續程度,當生產者與消費者皆以 RFI 的一分作為目標時,我們能夠享用新鮮野生海產的時間,就能不斷延長。
圖說:晚出早歸,收網中的丁香魚船。每年五月配合丁香魚產卵季節禁捕,維護族群永續。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大海留給我們的最大考驗:一艘漁船出了海,漁船採取何種方法作業,恐怕只有作業的船家自己心裡清楚。徐承堉說,湧升海洋會以產地拜訪、觀察船家器材的方式,判定是以何種漁法來捕撈魚類,同時希望建立船家自律、互相監督的文化,才能建立良善的機制,讓「公海即法外之地」的悲歌可以落幕。
民間自主發起的責任漁業指標,跳脫受限於養殖業者的產銷履歷,擴大到捕撈業者的自律和評等。野生捕撈漁貨代表沒有養殖魚用藥的風險,但是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也是消費者該重視的議題,尤其是追求綠色消費的團體,重視水產品安全之外,在購買當下也應讓消費者有機會參與保護海洋資源。
照顧在地勞動者,支持漁家二代接班
湧升海洋的社會責任感,不只展現在生態面向,也展現於對產地的關懷。湧升海洋在嘉義東石的外傘頂洲養殖蚵仔,岸邊的加工廠僱用的多是當地外籍配偶,認為「她們也是地方的一份子」。為當地創造了穩定的就業機會。湧升海洋的副理曾耀賢,也是東石在地人。曾耀賢透露,徐承堉在當地尋找理念相近的加工業者、養殖戶,「許多人被他的精神感動,選擇加入。」正因為徐承堉是具有社會意識的生產者,讓生產作業鏈更貼近並關照當地的需求。
此外,與生產者溝通、鼓勵產業轉型,最關鍵的工作還是在「人」,徐承堉與湧升海洋團隊的努力,不只限於生產者本人,甚至連生產者的兒子、女兒要不要接班,也是團隊注意的焦點。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努力,徐承堉發現,如果漁家第二代願意「接班」,父母轉型較永續的養殖、捕撈方式的意願也會大幅提高,好讓孩子未來的養殖之路符合國際潮流與永續觀念。徐承堉舉例一位養蝦的生產者,孩子原本在醫院擔任專業人員,大有留在城市發展的本錢,但家中與湧升海洋合作轉型生態養殖之後,認為這種生產模式很有前景,毅然決定返鄉繼承家業,也能照顧家人,類似的例子多難勝數,顯見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在這條路上,很多困難還是只能靠家人共同努力,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別讓他們覺得孤單,不要覺得一路上無人支持。」徐承堉感性地說。
吃好魚?過五關!RFI 五大評估因素
營養階層:以食物習性判斷,如濾食、草食、雜食或肉食性,各有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瀕危性:水產現有數量是否充足,或者數量已達瀕危程度。
管理現況:是否有永續驗證、配額、總量管理或投入與產出管理等制度。
回復力:族群恢復到原先兩倍所需時間,回復力在半年以下的,較建議食用;有些魚類的族群回復周期長達十四年,便不適合食用。
生產方式:一支釣、自然養殖、籠具為較友善的漁法,延繩釣、生態養殖次之,衝擊最大的是大型底拖網或以高密度單一魚種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