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變現出一片茶園 李志正
2012-10-01・從社區廚房看主婦的生活實踐
文/施宏昇 圖/張雅雲
生產者李志正先生的父親原是台北蘆洲的專業蔬菜生產者,但農地因都市發展而被徵收,約三十年前轉往現今新竹的農場改種水果;不過,種植溫帶水果多年後,面對市場行銷的瓶頸,重新轉回種菜的老本行,並轉為栽培有機蔬菜。
▲雪霸烏龍茶的生產者—李志正。
▲草生栽培的茶園植被覆蓋住整個山坡。
用心照顧讓土地回復生機
李志正的農場位於新竹五峰鄉往觀霧的路上,原本專業生產桃、李、梨和奇異果;後來溫帶水果大量進口,降低市場的價格,造成農民生產不敷成本。一九九九年間,農場開始轉型種有機蔬菜,而原本的水果種植也降低了農藥的用量,農場栽種的蔬菜主要供應合作社,是我們早期夏季蔬菜供應的主力之一。
第一次走進李志正的農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農地完整的土層切面—由表土往下一層層有機質重疊而成,顯示農場主人非常用心在照顧土地。在農場用餐時所吃到的蔬菜,除了高麗菜外,其他的葉菜及瓜果雖非本土品種,但經過在地多年的留種馴化,幾乎已經變成在地品種,不需要依靠農藥,在果園邊就可以自然繁衍,具備了有機農場的基本條件。當然,這些都得歸功於李志正的媽媽平時的辛勤耕耘。如果曾在六、七年前利用合作社蔬菜的社員或站務人員,應該還記得「李大嫂」的名號,那些在山上幾乎成為野生栽培的蔬菜,是一般市場上看不到的規格,而如何料理就得諮詢這位從栽培到料理都能一手包辦的李媽媽了。
▲與雜草共生的茶園。
▲山坡下裸露的菜園,不利於水土保持。
供應合作社安心高山茶
然而,二○○一年桃芝颱風重創新竹五峰鄉之後,每每颱風來臨時,五峰山區道路中斷,不僅物資無法上山,山上的收成也無法順利運送下山,而蔬菜又不像溫帶水果可以長時間儲存,即便風雨將至也難以搶收;風災過後蔬菜也因為道路中斷無法即時送下山。颱風前來不及搶收的蔬菜,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們在田裡腐爛。因此,李志正再次萌生變更作物的想法。
農場位於海拔一千七百五十公尺緯度偏北的合法高山農地,溫度冷涼、午後雲霧繚繞,極適合生產高品質的高山茶。農場在五年多前開始轉型,將原本種果樹的梯田以及平緩的菜園全部改為茶園;成園的過程歷經一連串的辛苦、掙扎與等待,多年有機栽培的歷練,已經習慣了使用有機資材,在面對新茶園的草、蟲、病等問題時,需要重新面對使用農藥的壓力。畢竟重新平衡生態需要時間,因此成園初期需要使用化學農藥來控制蟲、草、病害的問題,到第三年茶樹生長勢高於雜草,且草相逐漸穩定後便完全不用除草劑;病蟲害問題雖然仍在,但在掌握發生週期後,便可以控制使用量及頻率,以達最終產品未檢出農藥的目標。
▲農友自家烘茶設備。
▲山上另一處慣行栽培的茶園(非李志正的農地),修剪整齊,且茶樹間隔較小。
今年已是農場轉型的第六年,田區已完全不使用除草劑,園內植被豐富,一片綠意,與零星的果樹及稜線上原始林十分相襯。儘管農場區塊完整,沒有其它汙染來源之虞,但茶樹有機栽培實在有一定的難度,況且茶樹的樹齡尚輕,還無法通過轉型期間的病蟲折磨,暫時只能以「沒有農藥殘留」為生產目標。
農場已於二○一一年完成生產履歷驗證,品質及安全性均已趨穩定,該產品完全符合合作社輔導農民的重要目標—提供社員品質及安全都能兼顧的農產品。與我們合作多年的老農友一向了解合作社的需求與堅持,透過驗證來檢視農場的外在環境及生產管理只是最基本的檢覈,而農民的自我管理始終是最重要且直接的安全管控因子。因此,合作社始終用心與生產者建立誠信的夥伴關係,唯有生產端有正確的理念,才能生產出友善環境、健康、安全的產品。(作者:產品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