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的晚年生活-日本篇
2012-10-01・從社區廚房看主婦的生活實踐
文.圖/楊佳羚
如果問起我的老年夢想,其中之一是每年固定到一個國家遊學一、兩個月。這是我認識的日本阿嬤的老年生活,她是我的楷模。
活到老 學到老
喜世子(Kiyoko)阿嬤退休後的十多年來,都省吃儉用她的老人年金,平時在日本德國文化中心學德文,暑假就會到德國不同的城市遊學一個月,並在歐洲旅遊。
我和喜世子是二○○○年在德國南部小鎮認識的,早在一九九八年我第一次到德國遊學時,就發現班上好多日本阿公阿嬤。其中有不少是喪偶後仍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活,而喜世子則是單身。喜世子說,如果她有結婚,可能沒辦法像現在這麼自由。她所住的地方是日本的「團地」住宅,在二戰後,日本政府推出不同的社會住宅政策,有的針對新婚夫婦,有的給像喜世子這樣剛入社會的年輕人。現今這些團地住宅的居民多為老人,而今日本社會也必須面臨團地住宅人口老化所應生而來的社福規劃,以及該地人口逐漸凋零後,無人進住等問題。然而,喜世子說,還好有這便宜的團地住宅,才能讓她在退休後,只靠著年金生活,還能出國遊學圓夢。
現在喜世子跟我通信,偶爾都還用德文,有時則體貼我大部分的德文已經忘了而用日文。她說,她喜歡繼續和以前德文班同學連絡,保持德文能力。交遊滿天下的她,有時在德國遊學後,還會再到處拜訪之前遊學時所認識的德文班同學,周遊歐洲列國。有一次,她所認識的瑞典同學還邀她到湖邊夏日小屋渡假,不但節省旅遊開支,同時又可拜訪老友,一舉數得!
▲多種版本的終活筆記。
預先想好死亡前後這段旅程
像喜世子這樣單身的女性,要如何安排身後之事呢?幾年前,日本有幾位獨身、相約同住或住附近的女性發現,如果終身單身,又不想被不熟的親戚晚輩安排後事;或是有些已婚女性,生前都已經很想離婚,死後更不想和先生葬在一起,該怎麼辦呢?於是,這幾位女性就創立了女性獨葬協會,讓單身女性、不想與先生葬在一起的已婚女性能有自主的選擇。
這次暑假到日本,我也發現在書店都有婚喪相關主題的書架,架上陳列不同版本的Ending Note(終活筆記);最近台灣有一齣感人的日本電影《多桑的待辦事項》,原日文片名就是Ending Note。這是日本最近「終活運動」的產品──所謂終活運動,就是要大家在人生最後階段,想要如何被照顧或醫療,以及想要如何處理後事,都能預先規劃。有的終活筆記名為「モシモノド」(萬一筆記),就是不一定是在人生走到盡頭,而是包括萬一發生什麼事的時候,這本筆記都記有相關重要資訊,並可確保自己的安排與願望能被執行。筆記裡的內容包括:當自己遇到意外時,緊急聯絡人是誰;有沒有熟悉的醫院、要做什麼醫療處置或照護;希望在自宅、醫院或養老院被照護;是否要安寧治療、要不要捐獻器官或遺體;在安排後事時,想邀請誰、絕對不邀請誰、要用什麼儀式、什麼方式安葬等等。此外,還包括自己有哪些帳戶、股票、不動產或負債,甚至身後手機及電腦裡的資料要保留或消除、寵物要如何安排,都在計畫之列。有的終活筆記還附有照護資訊、繼承法規、遺囑如何寫才成立,以及如何執行等相關法律與社福資訊。
▲大阪今昔館所展示的大阪住宅政策沿革。
▲日本戰後克難的住宅。
多元人生選擇的終活運動
當我看到這樣的終活筆記,才發現,原來在面對生命盡頭,有那麼多事要設想!像美國三大女詩人之一,《瓶中美人》的作者Sylvia Plath,把頭埋進爐裡自盡時,一定萬萬沒想到,她的著作權竟然由她的桂冠詩人丈夫所有,而這位丈夫將她許多手稿都扣著,不讓人研究她的著作。而這類終活筆記,竟然貼心地連我們手機及電腦裡的資訊,哪些要保留、哪些要刪除、哪些由誰負責處理都設想到了,讓我很想與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合作(簡稱:伴侶盟),一起來出版台灣版的終活筆記。
伴侶盟是由一群民間團體與法律專家在台灣推動的另一波民法修訂運動,擴大對「家庭」的定義。人生的選擇十分多元,當今社會不但有人選擇單身、離婚或不與配偶同葬、也有許多人只想同居、或是和寵物成為一個寵物家庭、有人愛的是同性、有的則想和好友組成家庭,像多年前美國影集《黃金女郎》裡的四個老女人一樣。如果這些不符合「一夫一妻」的定義,卻是相互扶持、照顧多年的人,在最後因為不是法定的「家屬」,而無法在親愛的人遇到意外時被通知、無法為她 他做緊急醫療決定、無法見最後一面,或因無法繼承而得被趕出與親愛的人同住多年的家,這教人情何以堪?如果有這樣符合人性需要、切合多元家庭現實的終活筆記,應該可以讓人更無憾地面對死亡前後的旅程吧?(作者: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博士、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