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o+20我們想要的未來
2012-04-01・綠食育 理想的午餐
文.圖/吳東傑
所謂「世代研究」(Cohort Study)是研究方法論之一,依時間的長短研究事件前後的變化、結果差異。「世代」:長的可以是三十年,短的三或五年。常言道,世事多變化,有時候三年就是一代了。當然也有生物,二十四小時就有好幾代的產生。二○一二年六月即將在巴西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是個相當好的世代研究範例。
前一次的「地球高峰會」是十年前在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召開,也有人稱二○○二年的約堡是Rio+10,也就是繼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十年之後的會議,而相隔二十年後,又回到巴西里約,所以二○一二年的里約會議被稱為Rio+20。
▲目前全球將近十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未來當能源、糧食、水等自然資源分配不均時,則將有三十億的貧窮人口。
二十年前的里程碑
一九九二年,巴西的里約會議算是關心地球環境生態相當成功的一場會議,產出的決論包括生物多樣性、臭氧層、氣候變遷等議題及可為未來行動架構、規範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而這些議題也是近二十年全球最矚目的焦點,甚至仍然是未來的問題和議題。
二○一二年的議題,以綠色經濟和永續發展的體制架構為主軸;強調綠色經濟需符合永續發展和減少貧窮,而永續發展的體制包括各國政府的政治承諾及檢討永續發展的執行。為什麼要凸顯貧窮?因為二十年後,全球人口將達九十億;糧食需求增加百分之五十,能源需求增加百分之四十五,水資源需求增加百分之三十,這些資源屆時如果沒有到位,將會出現三十億的貧窮人口。
▲我們有共同的未來,還是我們沒有未來。
越來越受重視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這個概念濫觴於一九七○年代,直到一九八○年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首先提出「永續發展」的內涵,但並沒有得到世人的重視。一九八三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並制定〈全球變革日程〉(A Global Agenda for Change),提出以十年為期程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但所獲得的重視也相當有限。
等到一九八七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明確的指出人類社會的共同關注(Common Concerns)、共同的挑戰(Common Challenges)、及共同的努力(Common Endeavours)。
▲瘦肉精,不只是美國牛的問題,更是糧食產銷全球化,該如何思考臺灣的糧食主權、糧食自給率及畜產飼料的自給率。
到底人類有沒有未來?
「共同的未來」似乎有感召到世人,但時空遷移後,人們即變得麻木不仁,於是有人反諷「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We have no common future)。
不管我們有沒有共同的未來,二○一二年Rio+20的主題是「我們想要的未
來」(The Future We Want)。
▲為了更安定的未來,大家一起走上街頭拒絕核電。
我們是否曾經夢想我們自己的未來?
我們是否想要決定我們自己的未來?
而我們是否準備好要承擔我們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