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第二個家—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思維

2014-10-29・我們的寶 宜蘭三星 稻鴨米

文.圖/梁玲菁 插畫/李言恩

▲合作社組織的三角架構關係

合作社企業體不同於一般營利的公司企業,因為它遵循國際合作七大原則,特別重視合作教育。十年來,社員人數已經超過三萬五千人以上,好所在與取貨站共計四十二個,分佈於北、中、南地區,利用額達新台幣七億元以上,實屬難能可貴的成績。

未來,如何繼續我們「第二個家」的經營?本文提出「合作社組織的三角架構關係」思維,檢視合作社企業應掌握自己的核心優勢,並借鏡一般企業的經營管理,以提升我們的續航力。

自二○○二年合作社掛牌至二○一○年底,遭遇一些問題:社員人數成長,同時「睡覺社員」(編按:指未續繳年費者)亦增加;平均利用額、稅後結餘佔銷售收入僅微幅增加;個配、店鋪利用額增加,解「班」成「站所」,「班」組織利用額下降;經營環境的變化,遭逢其他業者的競爭,經營成本提高,需要改善經營的問題等。

掌握優勢,提升續航力

合作社的優勢是社員,卻也是弱點所在,如何增加社員參與率?如何縮短職員與社員間的距離?而店舖的經營直接短兵相接於其他有機經營商店,如何利用共同購買填補此缺口?如何重新整編、建構緊密關係的合作社?在在都是當前理事會、社員以及管理層級突破經營的重要課題。(註)突破的方法,如圖一所示,可綜合成三個重要課題:

一、促進社員參加協同組合再生工程:

加強社員與合作社的關係,並將此關係與關懷擴大到世界運動的關懷,找到共同的課題。例如:糧食安全與自給率、價值觀的認定、民主文化的貫徹實施、對於環境環保課題的關心­……這些出自於社員主體性與自立性,但必須建立在信任、關懷的基礎。

二、提升職員專業勞動力:

職員身處第一線服務社員,直接面對、接收社員需求,在社員背景多樣化的情況下,職員是迅速滿足社員需求的支應者,職員必須接受在職訓練、提高服務品質、縮短與社員間的距離;社員與管理層級亦須傾聽員工意見,將職員變成支援社員生活的專業勞動者。這是合作社有別於其他組織之處。

三、增加合作社在經營上的有效性與經濟性:

在社員參加過程中,合作社與職員間的勞動關係,交織的目的為供給商品給社員,將社員生活上的需求,利用組織的經濟性達到滿足。如此一來,可提高對組織的利用度,因而發揮結合生產者的經濟性。

合作社必須建立在信賴基礎上,緊密地將社員、職員、合作社的關係連接在一起,創造如下的關係:

社員的參與及合作社的再生X職員專業化的能力提升=合作社經營

以上三課題,堅定合作社核心價值,以合作教育為中心,涵蓋合作理念教育、志願性服務教育、幹部教育、專業管理教育、社會教育等。在經營上,合作社是集合社員需要,確立組織提供社員的服務基礎,管理層級要能擴充資料庫進行社籍管理,掌握社員動向、利用額結構分析,以期對照評估短、中期各部門服務規劃之利弊得失。

加強三角合作、永續經營第二個家

在部門管理上,提升資訊/資料管理技術,計算各部門及各項活動的情形,總、分社及各個好所在的銷、進、存貨成本與效益,進行動態策略修正與管理。在社員志工參與地區營運活動,以及理事會、社員代表等由下而上,提出各種增進合作社效益的短、中、長期的相關計畫,透過三角關係共同討論而形成具體可行的方案。

因此,經營我們的「第二個家」的思維,需要重建社員與職員、職員與合作社、社員與合作社的關係,強化為穩固的「自助、互助、公助」互補關係,進而追求社會福祉與糧食土地安全的永續經營。(作者:任教於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

註:日本毛利敬典(二○○五)、場信樹(二○○五)、川口清史(二○○五)等人對購買生活協同組合曾提出一些建言,三位學者文章收錄於くらしと協同の研究所編(二○○五),「進化する共同購入」。參考梁玲菁(二○一○)合作報導。

原刊登於2012年3月102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