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媽媽工作坊 用愛揉出香Q饅頭!

2012-03-31・我們的寶 宜蘭三星 稻鴨米

文/潘嘉慧 圖/劉忠

二○○七年「孫媽媽工作坊」在現址環河北路上成立,這個由孫媽媽(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的理監事)所提供的兩層樓空間,讓精障朋友有了自主生活訓練與身心復健的場所。為了感謝孫媽媽的熱心,因此以她的名字為工作坊命名。

目前孫媽媽工作坊為可容納二十九位學員的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坊就像是 精障病友在離開醫院後進入社會前的一個中途站,工作坊的主任楊千瑩說:「在社區工作坊裡,可以彼此陪伴,找到生命的價值、存在的價值,找回自己的夢想。」

▲每天早上由學員討論,自行填寫認養工作。

自主生活訓練從揉饅頭開始

走進工作坊, 看見學員們已經穿 戴好帽子、圍裙和口罩,準備開始動手製作饅頭了。透過揉饅頭的過程,訓練學員的手部協調力,也讓學員在分工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每天早上由學員自行開會討論,包括產量、分工都在學員討論後開始進行,小組長在白板上填寫每個工作環節的負責人,從揉麵、發酵、操作攪拌器、清洗器皿︙︙,一直到饅頭的揉條、切塊、排盤︙︙。饅頭完成之後還需要包裝、蓋章、封口、貼標籤、品檢︙︙,細緻的分工,讓學員能專注在每個工作環節上,也讓他們了解到每個工作都是環環相扣,如同一個小型社會。

手工饅頭是孫媽媽工作坊其中一項手作產品,也是與合作社合作的開端。 製作手工饅頭的過程可以培養學員良好的工作習慣,一方面有助於他們將來在外就業的穩定度,另一方面讓學員也能經濟自立。

▲行政文書組在工作坊二樓,由另一組學員擔任,學習接電話、電腦操作等文書工作。

▲杜阿姨是這裡的大家長,負責帶領學員一起動手烹飪及手工饅頭。

每顆饅頭都是一份支持!

在杜圓阿姨和幾位熱心家長、老師的推動下,手工饅頭的製作與產量才漸趨穩定,剛開始時透過鄰居、親朋好友的支持,每個月的收入約三、五千元。一直到二○○八年在「生活者工作坊」美川姊的引薦下,開始成為合作社手工饅頭的生產者,集結共同購買的消費力為這群精障朋友注入一股支持的力量。而每每合作社農友有產量較多的農產品,也會試著請孫媽媽工作坊的團隊打樣試做,嘗試製作不同口味的手工饅頭。千瑩主任說:「像今年龍眼乾豐收,我們一起試驗各種龍眼入饅頭的方式,由學員自己製作、試吃、票選出喜愛的產品,雖然最後因為成本考量沒有定案,但過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

目前工作坊主要財務來源還是靠每個月政府的健保給付,而每個月手作產品販賣的收入淨值百分之九十是發給學員,百分之十作為學員生日餐會、尾牙等活動費用。因為沒有太多補助,就連最近新添購的蒸箱、冷凍冰櫃等生材器具,都是透過募款才能購得。

儘管資源不是那麼充裕, 他們依舊很感謝合作社給予工作坊機會,讓學員在產業操作中得到成就和經濟上的實質收入。但無論是手工饅頭或其他手工產品的製作,仍在學員能力範圍內決定產量,畢竟產業操作只是復健中心的一環,學員還是必須在中、長期的復健計畫中,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步步走入社區、在社會上立足,這才是工作坊的老師們和家長所樂見。

▲每天上午是工作坊的產業操作時間,學員從實作當中學習。
 
▲學員專注在自己的分工上,仔細分割、秤重,一顆顆白胖的饅頭整齊排列著。
 

原刊登於2012年3月102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