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動綠食育?
2013-03-05・愛森林 從日常用紙開始
文/黃嘉琳
不太久以前, 我家女兒升上小學二年級,二十多歲的新老師在新學期親師聯絡簿裡貼上了「點數獎勵辦法」, 其中, 當學生累積點數到達千點,幾乎是絕對表現優異所獲得的獎勵是:「不睡午覺,老師帶你去買思樂冰」!
姑且不論在各級學校裡,「集點」獎懲手法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精密佈局程度,更令人氣餒的是, 雖然為了學生飲食均衡,政府立法規定福利社裡只能販售少少的幾樣非垃圾食物,老師卻將校門對面便利商店的零嘴變成超級大獎,這大概不是單一學校的個別老師殊例,恐怕普遍存在於各種教育場合。
只是, 我們也無法苛責年輕一代的老師,對於她/他們來說,便利商店裡的關東煮、飯糰、便當、思樂冰和四十九元早餐組合,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老師只是把自己的經驗融入課堂經營當中,說不定,還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
為什麼推動綠食育?
上面這個小故事,或許能當成一個幾乎是不證自明的原因。號稱物產豐饒、以農立國的小島裡, 漸漸地放棄了多樣化和在地的飲食,由跨國農糧或食品企業主導每個人的餐桌,喪失了糧食自主權;所謂魚米之鄉、美食天堂的土地上,逐步縮減農林漁耕的空間,放任工業汙染和環境惡化破壞人與生物賴以維生的根基。
或許有人認為,飲食是這麼私人的、個體的和自主的選擇,管別人或整個大社會的問題太複雜了,我們可以照顧好個人以及家人的三餐健康,連孩子上課時的午餐飯盒都自己準備,不吃校園團膳、注意食品添加物和營養均衡等等。其實,能夠獨善其「家」已經夠好了,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飲食與農業和整體國家政策、社會走向及文化氛圍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旦土壤或水源遭受過多工業廢棄物汙染,農人汗滴禾下土養出來的可能是毒而不是米,就如一九八○年代桃園觀音鄉爆發的鎘米事件,一路延燒到彰化、台中、雲林。二十年後,有人想租一小畦田地種有機稻米,才赫然發現土地在若干年前遭受附近已關閉磁磚工廠排放的廢水汙染,含鎘量超高,在重金屬滲透滿佈的土地上想種出有機米, 何異緣木求魚?
埋下食農教育的種子
另一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議題為糧食自給率顯著偏低。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左右,小麥、玉米、黃豆、蔗糖等主要食物,絕大多數仰賴進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曾提出設定二○二○年的糧食自給率目標為四十%,就算如此,也才不過趕上日本目前的糧食自給率四十一%,遠不及韓國的四十五%,遑論與美、加、澳、法等地的百分之百以上相較了。一旦面臨國際穀物價格攀高、全球糧食供應趨緊或石油減產導致原物料及運輸成本大增,未來台灣每個人得付出可觀代價進口糧食的日子不遠矣。
信手拈來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綠食育」的推動乃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我們每人每個家庭每天餐桌上的任何一項選擇,都與若干年後台灣農糧發展緊密相關,無人能置身事外。
一個人力量有限, 但透過公民力量的集結,我們可以一起發聲,讓我們的疑慮和主張被聽見;利用媒體平台的公開透明和迅速傳播,可以突破專業壟斷,讓許多問題和訊息被揭露;經由教育課程和活動的推廣,我們可以走進社區、校園,在親子、師生的心中埋下食農教育的種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二○一三年綠食育行動需要志工及更多經費來支持。你的參與將成就更多具體作為! ( 作者: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3月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