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琪的繪畫手記
2013-03-05・社內大小事
文。圖/康椒媛
二○○一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林麗琪的秘密花園》,對植物的喜歡,源自於小時候住在宜蘭,三合院旁是稻田,前院空地是曬穀場,後院養雞鴨,側院種著葡萄、花、柳丁、橘子、檸檬與蔬菜等,家裡是小小的大自然,兒時沒有玩具,與兩個妹妹一起找創意,葉子是盤子,果實是食物。
二○○六年《綠主張》的封面以林麗琪的畫作為封面,細緻的筆觸令社員至今仍懷念不已,且讓我們走進她的生活中,感受那份閒適自然。
穿過公館路旁的福安宮,沿著奇岩路的石階往上走,也正走進丹鳳山的步道了,雖不見任何門牌,卻有一個充滿綠意的窗台,水生植物仰臥的水缸裡,似乎流動著植物浮游玩樂的聲音,這裡正是林麗琪的家。
徜徉在自然的懷抱中
家住北投的林麗琪,除非遇到颱風,她每天清晨六點半習慣去後山散步,帶著自製的筆記本、筆與狗兒莉莉,她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山上寫的。鳥飛過,她感受著鳥振翅的聲音,她寫著:「一隻威風凜然的鳳頭蒼鷹停駐在枝頭上,牠以專注的神情發出喁喁喁的叫聲,望向前方,我第一次聽到這種叫聲,然後不久從不遠的密林裡有了喁喁喁的回應,只是叫聲比較纖細,我想像著是隻美麗的母鳥吧!……」大自然給了林麗琪很大的力量,離不開山的她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真好,他給我太多,讓我覺得很幸福。」
從山上回到家裡的林麗琪,待家人出門後,便打開音響播放古典音樂,今天聽到了貝多芬的冬、等會兒是蕭邦的夜,偶爾,她也會彈點自學的鋼琴。而家裡四處可見的乾燥植物,是她作畫的珍貴素材,作畫對她而言,是另一個生命的體現。一九九五年,當了多年的家庭主婦的她,決定成為插畫家,將生命的想像畫出來,孩子上幼稚園後,因緣際會地報名了畫家鄭明進在北投奇岩社區開辦的「媽媽美術班」,一開始「你不確定你要畫什麼」,從模仿別人的畫、一直畫植物,直到鄭明進老師帶給學生一個重要的觀念:「畫身邊的事物。」林麗琪忽然想到,身邊最多的就是山與植物,原本就熱愛這一切的她立刻投入植物畫的世界裡,而不同於上才藝班、交作業的態度, 她每天認真地畫上五、六張。
林麗琪出門一定帶著筆記本與筆,而繪製綠色生活地圖所需要的比例,就是用腳走路,一步步算出來的。(圖/林麗琪)
門外的窗台有許多植物自然地生長,土壤裡有許多微生物幫忙鬆好土;也透過垂直澆灌,從上面澆水,下面的植物也可以喝到水的方式善用資源。
生命與自然交融在一起
另一方面,初到台北的她渴望認識更多的人,則是她與奇岩社區發展協會交會的開始。一九九三年開始,她幫忙協會畫海報、繪製綠色生活地圖,因而更為熟悉當地,學畫之前林麗琪常常帶著孩子去爬後山,孩子玩耍的時候林麗琪就捧著植物圖鑑認識,她也發現孩子在山裡玩樹枝,都不會吵架,玩到不想回家,也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與感受。她後來開始教畫,常告訴學生:「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他很明確地告訴你,他是什麼樣子、什麼顏色,所以就必須磨鍊觀察。」觀察中就會發現更多,也因此她透過真實的生命素材,觀察著生命的變化,而不斷地去感受其中,有了感情,就會想畫。
林麗琪溫柔認真地說:「我一直覺得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她最有興趣的,還是在家裡靜靜的畫畫。開始作畫時,孩子還小,只要一有時間就趕快坐下畫圖,而自然光下的光影最為明顯,因此她非常珍惜白天的時光,「任何家事都等畫完再做。」生活在大自然裡的她,也將家人們帶進這個懷抱裡。孩子在上學的過程中,發現昆蟲就帶回來,放在她的畫桌上,而從畫到吃,對自然的關愛也讓一家人重視飲食的品質與意義,她熱衷於作畫時,經常是家人回來時順道至班或站所買菜回來,安心與健康的食材對一家人來說是如此自然而然,班與站所如同另一個大自然,將生命所需扣合一起,也讓人在自然裡更為完整與和諧。也應家人著重飲食的期望,有了《媽媽的廚房菜》這本食譜圖書,她說:「有家人分享參與生活的點滴,才會讓創作有了劇情。」生命與自然交融在一起,這本書讓她有了回到人間的感覺。
林麗琪學生時代的教科書裡滿滿都是塗鴉,她說不只為興趣學習而已,她有一個明確的想法是成為插畫家。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3月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