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自然好所在 東門站
2013-03-05・愛森林 從日常用紙開始
文/王琪君 圖/劉忠、李仲仁
外觀清新亮眼的東門站到了,巧妙融合自然的二手建材與原有舊屋的歷史。(圖/劉忠)
相較傳統屋舍敲掉水泥,然後覆蓋更多水泥的翻修思維,搬遷後的東門站空間佈局加入許多回收的自然材,例如百年老土磚砌成的矮牆、被修剪下的行道樹架起的斜坡扶手、斑駁落漆的檜木與松木裝成的窗框等,曾經被丟棄遺忘的素材經由創作者的巧思而重獲生命,不僅降低都市水泥化後的溫室效應,也使得東門站成為社區亮點,吸引路人投以好奇目光。
舊建材活化新空間
位居永康商圈旁,避開熱鬧喧嘩人潮,北南分社東門站搬遷至新址有了全新風貌。舊東門站原位於金甌女中旁邊的巷子,由於二○一二年底租約到期必須搬離,時間緊迫加上台北市寸土寸金,要覓得合適的站所空間實在困難。在「對社員的服務不能中斷」的原則下,東門站新址在一個多月內完成設計、施工、裝潢,融合老住宅與自然建材的東門站嫣然重生,成為周邊鄰里的好所在。
東門站的設計施工除了行政部門的工務團隊外,也委託從事設計工作的社員夫婦李仲仁與李代賢參與。設計背景的李代賢幾年前在中壢手工打造了以網室與木架黏土屋為主體的自然住家兼工作室,名為「風中之星」,他坦言自己身為社員,經常在站所利用時感嘆空間過於簡樸,雖然樸實符合主婦聯盟的環保宗旨,但或許可以多作努力,嘗試利用更多自然建材與藝術手法,美化站所同時貫徹綠主張精神。
懷抱這個動機使「改造空間」的想法得以實現,原本「風中之星」只承包站所的貨架訂製案,負責東門站搬遷案的行政部經理廖建宏得知仲仁與代賢的自然屋經驗與環保主張,三人一拍即合,隨即敲定協力打造新東門站的計畫。空間的設計除了考量社員使用方便性、整體動線的流暢外,更重要的是在營造社員第二個家,因此地區營運和社員交流互動的空間也都在考量之內。
「舊材料也是有生命力的,只是沒有好好被利用。」常被視為垃圾的廢棄材料對仲仁與代賢而言有種獨特美感, 他們會四處尋找可再利用的素材,除了向人收購,偶爾會撿拾遺棄路旁的斷木與漂流木,甚至搶救即將被怪手拆除的舊材廠,帶走仍堪用的建材,這些不起眼的二手貨經由他們之手而重獲新生。「像東門站前低矮牆面的土磚來自台南白河鎮專門燒紅瓦的窯體,有百年歷史,雖然放置五、六年後佈滿綠苔,可是很美,我們也是考慮三個月後才決定買入。」李代賢認為舊材料只是需要一個再被看見的機會,藉由改造東門站經驗,讓居民認識另一種空間生活的可能。
看似不完美的斑駁也是一種美,唯有利用才有生命。(圖/劉忠)
採用採光畫的粉刷美學手法,柔和原本柱子的生硬線條,少了壓迫,多了親和力。(圖/劉忠)
以退為進 和諧共處的空間哲學
改建前的東門站正面是一整片牆,敲掉後重新設計低矮牆以及泥塑的綠主張圖案,糢糊了內外區隔界線,展現一種更開放的態度。廖建宏坦承與風中之星合作後有了這般體悟:「以前認為要拼命擴展室內空間,現在覺得應該以退為進,退一步後反而視野更開闊,讓出的空間可以結合環境。」李代賢輕撫著牆面說:「我們適度保存這屋子的歷史,而非全部拆除,像這牆原本的拼貼磁磚已經很少見了,留下一部份,恰好融合了綠主張圖案。」
因為理念集結了一群人合作相挺,過程中「風中之星」還動員多位「換工」的朋友們投入工程施作。小小東門站,可是眾人勞動合作的集大成。
風中之星與合作社工務團隊努力齊造屋,理念相仿、全體動員才能如期完工。(圖/李仲仁)
用手指按壓、泥塑而出的綠主張牆面,主張著自然和諧的環境之道。(圖/李仲仁)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3月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