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好好老去:淡水蔡家村的共食、共耕、共遊

2014-11-11・美好晚年

文/李建緯 圖/蔡以倫提供

蔡家村中午共食,社區的長者不再孤獨在家吃飯。

過了捷運紅樹林站,沿著淡金公路直行,先經過淡海新市鎮,這裡在一九九二年前曾經是生產作物的良田,居住許多以農維生的人們,而今因都市開發,良田都已成建築;再往上行至下圭柔山,轉入往陽明山的巴拉卡公路的起點,繞進路旁小路,有個以蔡姓居民的為主的小社區,名為「蔡家村」。

初進村莊一定會到社區的廣場,也是社區的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這裡是社區一切活動的起端,早期在社區裡會讓大家動員起來的,就是廟裡的活動與宗族的祭祀;這些活動凝聚了社區人的心,因此三十多年前,當廟的土地被後代賤賣時,大夥一起集資近千萬把土地買回,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大家一起來吃飯

近年來,蔡家村與許多農村相似,年輕一代都往外地工作生活,留在村莊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平時身邊沒有兒女照顧,吃飯與生活都非常隨便簡單,上午煮食後往往隔餐食用到晚上,營養常常不能兼顧。在淡水市區街上開中藥舖的蔡輝雄也是社區居民,看著社區長者的生活狀況,心中想著不能讓老者這樣生活下去,於是找了幾個夥伴推動老年照護相關的社區營造工作。因緣巧合之下,二○○五年富邦慈善基金會開始推展社區共同照顧中心,結合在地資源共同關懷厝邊老人家;淡水蔡家村、木柵復活堂及三峽的金光明寺長者學苑,分別獲得經費補助進行社區推動計畫。

剛開始時,主要推動的是利用祈福保生宮的空間讓社區長者共進午餐;初期參與共食有三十五人,利用富邦基金會的經費,購買廚房設備與食材。社區長者以前在家都是隨便解決一餐,現在每到中午來廟裡與大家一起好好吃一頓午餐,不只菜色豐盛營養,與大家一起用餐也比較快樂,而且許多蔬菜也是社區大夥兒提供,花費不多。許多長者的兒媳晚下班,後來他們連晚餐也一起吃,讓共食活動更周詳地照顧到老人家的飲食。

M-201411-134-p1003-600x400

▲社區的長者一起在社區閒置土地進行耕作,也提供共食食材所需。

一起吃飯看似容易,但仍需有人煮食。二○○五年至二○○六年,社區得到富邦基金會的經費支援,可以聘請專人煮食,後來計畫補助結束後,雖接受台北縣與淡水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補助,也於二○○七年成立「新北市淡水區老人頤養協會」,但補助經費有限,於是開始向共食的夥伴收費。至今雖然已沒有相關的補助,共食的人數僅剩九至十人,每人每月收一千元,仍勉強維持共食的運作。

共食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社區人口的凋零,這十年間,長者逐漸生病與逝世;一些原本互相照顧一起來吃飯的老伴,在其中一人病倒後,另一人須從旁照顧,也就無法來參與共食了。這個狀況在社區中越來越多,而且也未有新的人口移入社區。

老了,我們一起出遊

解決社區長者吃的需求後,社區夥伴開始思考如何讓長者生活得更好。原本以務農維生的社區有些閒置的土地,加上蔡輝雄有種植中藥草的專長,於是開始整理土地讓原本務農維生的長者也可以發揮專長種植蔬菜、中藥與香草等作物,除了可作為共食的食材,中藥材加工製作的魚腥草茶與青草茶,曾經在淡水農夫市集銷售,為社區運作帶來一筆收入。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在社區活動據點,提供社區巡迴醫療關懷。

但是因為許多長者長年務農,對於年老後仍要繼續務農不太提得起興致,目前社區農地僅有部分仍在種植。另一方面,長者的閒暇時間變多,而他們當中許多人連淡水附近地區都沒有機會好好認識,因此社區利用富邦基金會與政府每年的補助,帶著長者從近郊景點開始,推動共遊活動,一起出遊,讓大家認識環境、放鬆身心。

社區共老的困境

老化的農村社區在台灣並不少見,而且都很相似;但淡水蔡家村因為有心人看見社區長者的狀況,加上社區中生代的推動,且得到富邦基金會的補助,讓社區營造的初期工作運作得很順利,也獲得許多媒體的報導與政府補助。但隨著社區人口老化,共食與許多社區活動逐漸冷清,也更凸顯了社區缺乏對於老年照護的整體思考。共食、共耕與共遊僅是老年照護的一種方式,但長者生病不能正常活動、生活,這是無可避免的問題,所以亟需規劃醫療與病後照護。而且如果沒有中生代回鄉,社區許多運作便出現斷層,而中生代與年輕人無法返鄉,卻都與工作機會有關。如何創造社區的經濟收益,也是永續經營的重要課題。

M-201411-134-p1001-600x400

▲蔡家村的推動夥伴,左為蔡以倫、右為蔡輝雄。(圖/李建緯攝)

人都會老,如何在自己的土地與環境好好老去,而不是等著被子女送到養老機構,在現代社會中,若要單靠個別家庭的力量是很困難的。蔡家村的運作讓我們看到社區共老的可能,當然其中還有許多細節須持續思考與實踐,台灣還有許多尚待我們努力的空間。在未來我們不只要給下一代好的生活,也要讓上一代能過著有品質的老年生活。(作者:企畫部專員)

原刊登於 2014年11月134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