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對魚了嗎?─二○一四水產講堂與合作社水產品現況
2014-07-09・推動生命自尊的輪子 ─合作社運動
文/呂亭詠
▲台中場認真聆聽的社員。(圖/曾怡陵)
二○一四年五月底開始,主婦聯盟合作社於台南、台中、台北、新竹分社舉辦四場水產講堂,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曾晴賢教授,以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廖鴻基老師主講,並安排生活材委員分享主婦聯盟合作社水產品,共同檢視與討論水產的永續未來。
漁業資源的枯竭與復育
因應過漁所施行的限漁或慢漁,因影響漁民生計,加上政治利益施壓,造成漁業政策推動困難。邵廣昭教授認為,海洋保育最重要的三帖藥是研究、教育與立法;與其被動提出限捕策略,更應加強海洋保育觀念,食用水產品不再只顧及衛生、浪費食材與否,更應關心其是否瀕臨絕種,檢視水產品消費是否符合永續經營的觀念。
為此,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編列《台灣海鮮選擇指南》(註),以紅黃綠燈三個等級,分別代表避免吃、想清楚再吃以及建議可吃的魚。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內容具變動性,會因自然環境改變而有變化。另外,漁業捕撈有許多考量面向,此份資料為建議性質,好的漁業政策可以降低捕撈造成的傷害,各地的指南分類也因此有所不同。出版這份指南的目的,是希望民眾在選購水產品前,能思考而後行。
魚和漁:魚和漁業的關係
「海洋文化包括海鮮文化。我們糊里糊塗吃魚,而且吃錯了魚、吃過了頭,才會使海鮮文化扭曲變形而汙名化。」擁有許多海上實務經驗的廖鴻基老師,分享自己與海洋的最親密接觸,因為接觸魚、認識魚,從而懂得吃魚,尊重不同生命,才知道如何適度利用資源而不浪費。從漁人、海、魚之間的微妙關係,讓我們看見強盛而多樣面貌的生命力。魚類不只是滿足口腹的食物,背後各有不同的故事。如果我們對海洋有更多接觸,了解海洋文化,就更能尊重海洋,善用水產品,成為真正守護海洋的海島子民。
台灣水產品的永續利用
長期研究台灣淡水生態系的曾晴賢教授,認為台灣漁產的濫捕問題嚴重,甚至有外銷大於內銷的問題。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二○一○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前七大捕撈魚種中,鰹類、鮪類、秋刀魚、鯖魚、魷魚都是外銷大於內銷。而外銷為主的觀賞水產品,如寶石珊瑚,近年來因為經濟開放,許多中國遊客大舉前來台灣購買,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漁民加倍捕撈,因而面臨滅絕危機。
儘管有人提出以養殖作為解決水產品枯竭的替代方法,但品質仍無法與自然環境生長的水產品相比擬。因此,做好環境保護、培養正確的食用水產品觀念,例如,多食用生態階底層的物種,如虱目魚、烏魚等草食性魚類,才是永續的關鍵。(作者:企畫部專員)
合作社水產品環境永續等級現況
二○一三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利用魚類水產品約為四十六萬包,其中有十二樣魚類水產品利用量較高(超過一萬包);以下列舉其中六種,參考《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中的紅黃綠燈魚等級,分別從其飼養餌料、生態階、生產方式等作為環境永續等級的分類依據。
香魚
生產方式:陸上養殖。
養殖地點:台灣宜蘭。
屬性:綠燈魚。
說明:餌料來自天然或屬於植物性,生態階中、底層物種。
備註:海鮮指南的分級綜合許多因素與相對狀況,儘管現今台灣養殖香魚的餌料,主要仍以魚粉為主,但相對於瀕臨滅絕的野生香魚,仍屬於適合食用的綠燈魚。生產者游原智養殖的香魚以低密度養殖,使用的餌料通過重金屬檢測,品質不佳的香魚也會磨成魚粉,成為雞飼料,不浪費任何資源。
秋刀魚
生產方式:捕撈(焚寄網)。
捕撈地點:日本。
屬性:綠燈魚。
說明:野生資源尚稱豐富,餌料來自天然或屬於植物性、屬於生態階中、底層物種,生產方式對環境影響較小。
鯖魚
生產方式:捕撈(焚寄網)。
捕撈地點:台灣澎湖。
屬性:綠燈魚。
說明:野生資源尚稱豐富,屬於生態階中、底層物種,為迴游性生物,生產方式對環境影響較小。
虱目魚
生產方式:陸上養殖。
養殖地點:台灣嘉義。
屬性:綠燈魚。
說明:餌料來自天然或屬於植物性。
竹筴魚
生產方式:捕撈(圍網)。
捕撈地點:台灣蘇澳。
屬性:綠燈魚。
說明:野生資源尚稱豐富,屬於生態階中、底層物種,生產方式對環境影響較小。
吳郭魚
生產方式:陸上養殖。
養殖地點:台灣台東。
屬性:綠燈魚。
說明:餌料來自天然或屬於植物性、生態階中、底層物種。
備註
註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免費下載:台灣魚類資料庫fishdb.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