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鳥小農的田間心事─城市與農村之間自由的靈魂

2014-06-09・記錄這時代的農村

文‧圖/陳怡如

▲與年紀六、七十歲的阿嬤援農團共同工作,阿嬤們經年累月的農事功力,菜鳥小農豈能望其項背!(圖/賴青松)

種種的生活節奏改變,明顯感覺自己的體內渴求最原始的本質─食,好想每一頓餐食都採用自己種植的,或認識的小農栽種的,或朋友分享的食材,以當天現有的食材與味覺來用心料理。

我從新竹帶來城市的身軀,移居宜蘭三個月,漸漸有了農村的身體感。身處一眼望去便是遠山與田園的自然環境中,一周約莫有四個半日在田間工作,耕耘水稻田,也耕耘自己的身體可以持久地彎著腰、屈著膝;日日吃著自家料理的餐食,脾胃只熟悉自然的食材;心,則因為手作的撫慰而感覺愉悅。

米和菜是自己與另外三名「土拉客稻米」團隊夥伴共同種植的;魚可以從宜蘭的漁港新鮮購得;日常食材仍以主婦聯盟合作社為主要來源。我加入離家最近的班,操持班務的負責人是穀東俱樂部的朱美虹。每周二的傍晚,我會先打通電話與朱美虹確認可以取貨後前往,到的時候看到自己訂購的食材已經被擺置好,乾貨放在竹篩盤中,冷藏冷凍品則安置在冷藏袋中。隨興地坐在玄關,清點物品後開始閒話家常,常常離開走了五步才想起忘記結帳,又興匆匆折返。

探索中安頓身心

M-201406-129-p1302-600x450

▲2013年在桃園大溪春季補秧的風景。

從遷居宜蘭以來,二月種植黃豆與黑豆、三月水稻田插秧、四月清明做粿、五月釀梅,我已開始寄望六月包粽、七月製腐乳、八月稻米收割、十月做菜脯、正月醃臘肉等依著時序輪番上演的農作與手作故事,我期待向朱美虹學習這些傳統的宜蘭媽媽口味。向姑姑學得一身好手藝的朱美虹說,料理是讓孩子記憶媽媽的四季味道。餐桌上吃著誰誰誰種的菜,是家中孩子吃飯時的話題,吃進嘴裡的滿是人情的滋味。

我在宜蘭生活也是倚靠著這些人情味才逐漸地安頓下來。當我決定以嘗試、開放的心態來迎接第一年的宜蘭生活,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要我思考三件自己最喜愛的事情或興趣,告訴我接下去生活的目標就是這三個關鍵字的交集重疊,或從它們來開展。於是我花了不少時間試探摸索從「料理X書X陶藝」開展出來的生活方式與維生工作。料理X書,這件事情因緣際會地率先促成。住家附近的深溝國小正在推動小朋友的古法農耕課,三代農友─務農超過六十年的資深老農、歸農十年的壯年農與青年女農作為農事顧問,帶領五年級小朋友親身體會傳統的水稻農耕技法。曾經出版《食育小學堂》的上旗文化出版社,甫將辦公室從台北遷回社長的家鄉宜蘭,在出版社與學校共同理念的推動下,決定出版宜蘭版的兒童食農讀物,由我負責撰寫小朋友的古法農耕課程故事,以及記錄宜蘭在地四季的食材與媽媽的料理。

耕耘中鍛鍊心志

農村的樂趣,是自己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情,都有機會實現,而且有各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只要心態已經決定開放了,所有的可能就會匯聚,並帶著自己前往。在周末時間,我又化身為松園小屋的工作夥伴。這一個環境、性別、親子、以農為本的實驗空間,名為實驗,即不同於一般店家的經營方式,平時支持友善議題的社群聚會在此進行,例如,《女農討山誌》阿寶的「守護宜蘭工作坊」、友善耕作小農們的《稻米栽培的基礎》行動讀書會,以及「宜蘭公民廢核平台」會議;周末時間的松園小屋則是展覽、咖啡與講座的場域,來到這裡的陌生人會彼此變成朋友,原本是朋友的則在理念交流中更加理解彼此。

我帶著城市裡的生活經驗與技能,在農村中進行各種嘗試,也被農村的氛圍和力量揉合出更多可能來,作為城市與農村之間自由的靈魂,我現在很喜歡這樣的身分。表面看來,三、四個月不過是一個季節的時間,便發生了連串的改變,生活節奏似乎稍快。事實上,腳踏實地生活的日子,每一日都是緩緩地進步。身體的耕耘急不來,得一天一點累積,氣力才能養足;田事的耕耘快不來,全靠質樸的雙手完成的工作,一天就完成那麼一點面積,得日日下田,逐地讓田變成合宜的狀態。

我總感覺自己離「身土不二」的生活態度還差得遠。生活的前行偶爾像一塘混水,如同我在田間泥地移步後,將田底泥土帶上,讓水面顯得愈加混濁一般。回頭望望走過的足印是如此深邃,行走路徑的痕跡、補秧的方式都一覽無疑,走得不切實、走得隨興都逃不過眼睛。從歷史學處理浩繁史料的經驗告訴我,面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就是不厭其煩地鍛鍊心志。宜蘭農村的濃厚人情為我開展了一道方向後,自己做為生活的主人,堅持自己的關鍵字,這是生活的快樂,也是自我的成就與挑戰了。(作者:土拉客稻米田間管理員,宜蘭社員,因為喜愛在田間與水鳥相遇,故自名愛鳥小農。)

原刊登於2014年6月129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