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樂悅事工坊|月事回歸自然

2015-09-07・循天然生活之道

文/曾怡陵 企畫部行銷課課長 攝影/棉樂悅事提供

在村落裡的梅子樹下,尼泊爾婦女們認真地縫製布衛生棉。

如何透過自己的力量,創造自給自足、心靈飽滿的永續生活?位於俄羅斯的斯拉夫諾耶(Slavnoye)生態聚落,居民來自科學家、醫師等各個階層,在沃土上種植作物,彼此分享、協力造屋,教育出擁有開放性和創造力的下一代。「這部影片教我們如何生活、生育下一代。」二○一五年七月末,棉樂悅事工坊創辦人林念慈在本立自然良品舉辦「斯拉夫諾耶╳阿納絲塔夏分享會」,邀請《全新的我們》(A New We)導演史蒂芬•沃夫(Stefan Wolf)前來分享。分享會的舉辦動機,正如棉樂悅事的主張:傳遞對人和環境友善的信念。棉樂悅事的主力產品是尼泊爾布衛生棉,藉由可重複使用的布衛生棉,串起友善環境的天然原料、女性勞動、傳統技藝之間的維繫,以及消費端的環保教育。

回饋環境的照顧

林念慈曾服務於國際志工組織「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頻繁往返臺灣與尼泊爾,發現當地婦女普遍視經血為不潔之物。「Chhaupadi 是當地的傳統,婦女在月經期間必須被隔離在偏遠的茅草屋內。一些尼泊爾偏遠地區、西部地區比較多這種習俗。甚至將拿來吸收經血的紗麗布燒了,因為她們覺得很髒。」林念慈說不同種姓的婦女有不同的隔離方式,靠近加德滿都大都市地區的已婚婦女在就寢前將床移到走廊,避免與丈夫同睡。因為沒有正確的觀念或者沒錢購買市售衛生棉,許多婦女用破舊的布代替,或與家中其他女性共用一片布,引起婦科疾病,林念慈說:「為什麼覺得髒?為什麼覺得不潔?促使對話很自然地展開,是我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M-201509-144-p1401-600x400

▲位於桃園市的本立自然良品由林念慈和兩位妹妹親手打造,販售棉樂悅事開發的布衛生棉及其他天然的生活用品,不定期舉辦講座、藝術展等實驗性活動。2015年6月21日開幕,原為自宅兼父親的中醫診所,透過全家人、木工友人的協助,將父親友人贈與的開業匾額拆解改造成吧臺、窗框和木椅,為老空間注入新的活力。(攝影|曾怡陵)

當時年近三十的林念慈,對自我產生懷疑。雖然花很多時間帶領志工,卻很少陪伴當地居民,「我開始思考自己比較想做的是哪個部份。」二○一○年,她獲選為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得主之一,用創業獎金開始布衛生棉的計畫。棉樂悅事工坊的英文名稱是Dharti Mata Sustainable Workshop,Dharti Mata在尼泊爾文及梵文中意指大地母親,工坊定位在創造對環境、女性及家庭友善的產品。創業初期和男友盧有恆在尼泊爾住了五個月,林念慈感受到大地之母無盡的愛:「我們住在一個村子裡面,每天都可以看到喜馬拉雅山,早上起來前方就是雪山群,作息跟著大地的脈動,家庭訪視或田野調查都是走在山跟山之間,有被環境照顧的感覺。」

M-201509-144-p1402-600x400

▲棉樂悅事目前僱用五位尼泊爾當地婦女。

想起過去辦過多場的婦女衛生教育計畫,林念慈決定回頭去找那些婦女,進行為期七天、各階層種姓(婆羅門族、藏族、達利族)、一百位婦女的田野調查:如果未來有這樣的一個工坊,妳們會願意參加嗎?會想學嗎?喜歡什麼樣的款式?喜歡什麼樣的顏色?哪個價格是妳願意支付的?經期的狀況如何?由田野調查得知她們最喜歡的顏色是桃紅色、咖啡色和橘色,最討厭代表哀傷和容易髒污的白色。過程中找到了縫紉老師,也決定在推行樸門永續生活理念的 Hasera 樸門永續推廣農場1成立自己的生產線,並推廣婦女衛生教育工作,分享正向的月經教育。

自主合作的生命引導

「第一個月的訓練,剛開始有七、八個人,後來因為各種因素,法承擔家裡的壓力,也陣亡了。」盧有恆說,尼泊爾文化是男主外女主內,照顧家人、種田這些家事屬於婦女份內的事,不算工作。錢由男性掌控,女性可支配所得很低,頂多賣牛奶賺取微薄薪水,「若妳出去賺錢,家事要由其他媳婦分擔,其他人會覺得為什麼妳可以我不行?」

之後工坊開始提供固定薪資,婦女們發現真的開始運作了,反倒主動詢問工作機會。願意工作的婦女必須先接受一個月的無薪訓練,僱用條件包含手做品質、家人的接受度、強烈的參與動機,還必須獲得全部工坊同仁的喜愛和認可,林念慈說明:「訓練時期由資深的工作人員來帶,除了彼此磨合,賦權的過程也讓資深員工發現自己有能力教新人。」

受訓的婦女們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全家的餐食、打掃、割草餵牛羊、擠牛奶,但鮮少遲到。林念慈曾試圖創造競爭的氛圍,提升學習成效,沒想到引起很大的反彈。「她們不喜歡分高下,會破壞她們的感情。她們排斥考試,表現會比平常還糟。」同樣的道理,論件計酬的方式也不適用,愛好和平的尼泊爾人喜歡與人合作,討厭競爭。「這讓我學習蠻多的,我一開始想帶進臺灣的思維,相互競爭、相互比較,找出最優秀的,後來覺得還蠻羞愧的。」

林念慈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尼泊爾、一半在臺灣,臺灣的事務多由家人分工打理,尼泊爾則依賴工坊員工的自我管理。工作流程讓員工自己決定,而工作則開放認領,「譬如有人很愛領導,她就自動變成管理職,有人愛剪布,也有人愛擺市集。」林念慈除了創造自主的工作環境,也會尊重員工照顧家庭的需求,工坊的工作時間是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工時比當地一般公司少兩個小時,讓員工有時間回家餵牛羊、煮飯;遇到特定農忙期間如播種、收割,也准許員工放假。

M-201509-144-p1403-600x400

▲林念慈(左)與西藏植物染設計師朋友在加德滿都農夫市集合影。

為了與遠在臺灣的林念慈聯繫,從沒上過網的員工學著使用臉書;因為工坊裡有許多國外志工,她們開始學英文;當林念慈回臺灣,沒有人可以去加德滿都的農夫市集擺攤怎麼辦?婦女們自發跟著志工學習擺攤,現在已經可以自己搭兩個小時的公車到市集兜售,從單純的生產者變成第一線面對消費者的行銷者。「我也開始跟一些NGO合作衛教計畫,自己教沒意思,我把她們找來,請她們教,讓她們變成衛教的引導師,也可以參與分享。」林念慈藉由培力婦女,讓她們的身分更多元,而不只是一個作業員、生產者的角色。

M-201509-144-p1502-600x400

目前棉樂悅事在尼泊爾僅能維持收支平衡,主要收入來自香港、美國加州和臺灣銷售。「希望可以找到很好的通路,有更大的需求量,就可以在尼泊爾僱用更多人。」林念慈說,用有機棉照顧土地,布衛生棉照顧尼泊爾傳統植物染和手織技藝,後加工則創造村落的工作環境,直到消費者的使用,整個循環在臺灣轉為林念慈三姊妹持續策動「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子宮彩繪藝術計畫、滿月音樂祭、女性相關議題講座等活動的動力,帶領更多人探索生命源頭的意義及永續生活的可能。

棉布的轉化

美國月經大會(Society for Menstrual Cycle Research)統計2,平均一位婦女一生使用一萬一千個衛生棉,林念慈補充:「拋棄式衛生棉大多是石化副產品製成,自然分解需要至少五百年。」此外,拋棄式衛生棉含漂白劑、香料和不透氣的特性常引發皮膚過敏的問題,但因為西化的影響,許多尼泊爾中產階級婦女視之為知識份子的選擇,認為使用布塊是落後文化的表現。

M-201509-144-p1502-400

▲棉樂悅事目前供應六種布衛生棉:簡易型、日用正常型(如圖)、日用加長型、日用抽取式、夜用型、護墊。

棉樂悅事蒐集世界各國的布衛生棉版型,依據消費者的意見不斷改良,目前供應六種版型的布衛生棉,接觸面布料使用粉紅色的茜草染(madder dye)有機棉手織布,外層為加德滿都市集購得的棉質花布。林念慈在當地市集分享西方國家使用布衛生棉的經驗,許多中產階級婦女開始接受布衛生棉,村落婦女由於消費不起拋棄式衛生棉,相對於傳統布片,附扣子、不易滑落的布衛生棉,接受度很高。

備註

1 Hasera 意指尼泊爾文的紅綠白三色,分別代表蔬菜、乳製品、肉,位於加德滿都近郊的Patalekhet村落。

2 http://menstruationresearch.org/resources/(瀏覽日期:2015.8.10)。

店家資訊

本立自然良品https://www.facebook.com/standroots

棉樂悅事工坊 https://www.facebook.com/Loveladypads/

原刊登於 2015年9月144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