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香草找到回家的路─橄欖葉合作農場
2018-05-01・每一條洋香瓜網紋都是挑戰
文。圖片提供/王翠菱.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經理
尚德村位於台東縣東河鄉泰源盆地的南側,是海岸山脈環繞的美麗幽谷。
幽谷中的尚德
在台東海岸山脈南端的泰源幽谷中,有一群散居於此的阿美族人,也有因八七水災、或隨退輔會「東部開發隊」移居來此墾殖的居民。這個區域在民國五十八年自泰源村行政轄區劃出,經村民大會決議,取「軍人崇尚武德之精神」,將村子命名為「尚德」。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人到都會區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而遷出尚德,這裡快速地沒落。早期居住在這裡的二千人,現今戶籍人口僅存三百餘人,而真正住在村子裡的,也只剩下一百多人了,留下來的,多是最早居住於此的阿美族人。
尚德的水與綠
因為人口外移與低度開發,沿著馬武窟溪南溪而上的谷地,散布著一塊塊的梯田;再往山邊去,是早期開鑿的水圳,順著海岸山脈,將最乾淨的原水引入田間;山坡上那些種植了幾十年的老梅園,襯著海岸山脈的山景、雲霧,在這片山谷,可以看到綠色的樹海、金黃色的稻浪、白色的梅花盛開,全年春、夏、秋、冬、日、晨、昏,有著不同的面貌與美景。
▲沿著海岸山脈邊緣開鑿的水圳與梅園。
在平緩的山稜線上,是一大片早已無人管理的柚子園,巨大的集塊岩散布其中, 形成特殊的環境景觀。也因為荒廢、車輛不易抵達,讓稜線上一棵百年茄苳老樹得以保存。這些幽谷中的水與綠,是尚德珍貴的自然資源。
▲稜線上一棵老茄苳樹,需要十人才能環抱。右二為橄欖葉合作農場理事主席陳人鼎。
照顧人、保護環境
橄欖葉合作農場理事主席陳人鼎,在二○一一年回到尚德。返鄉,是為了人和土地。返鄉後更深刻體驗到周邊居民的需要,看到老人、小孩需要被照顧,於是他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從照顧、關懷老人、開始,慢慢了解問題之所在─地方需要有產業的發展、農業要轉型、居民需要有工作,於是萌生籌組合作事業的想法。
在社區整合成熟後,與社區父執輩、長者共同討論,陳人鼎決定延續祖父早期經營合作事業的理念,也因社區土地面積足夠、大家願意將土地整合,故決定成立合作農場。
合作農場取名「橄欖葉」係取自《聖經》典故,鴿子帶來橄欖枝,代表著希望。希望透過產業整合的方式,讓土地有新的希望,居民有新的盼望,可以在當地安居樂業。陳人鼎回鄉後做過農林漁牧,最後選擇種植「香草」(薄荷、左手香、檸檬香蜂草、香茅、薰衣草等),因為香草的栽培可以使用友善農法、友善土地的耕種方式,加工後經濟價值高。目前已和廠商簽訂合約,進入規模化生產,也將升級至二級、三級的產業,如製作香草茶、精油。未來會保留這片農業生產的美麗土地,讓農村景象可以留給下一代,是他對土地的責任與想法。
成為台灣的普羅旺斯
橄欖葉合作農場成立以後,以香草做為尚德發展的核心產業,讓尚德成為台灣的普羅旺斯,是農場的願景。由農場和部落的中高齡長者共同勞動,建立自己的工班,農場育苗、種植、採收等作業程序也在摸索中成長,近年和民宿業者合作,鼓勵農地農用、種植香草,增加香草的種植面積與量;一級生產穩定後,農場開始提煉精油、研發香草茶,從標準化、包裝到設備調整,仍在持續研發的工作。
▲以阿美族的Ina(媽媽)為主的香草工班,要打造台灣的普羅旺斯。
農場現階段還談不上獲利,為了增加農場的現金流,開始推展體驗旅遊,利用尚德的水圳、百年老樹、自然地景、閒置小學等資源,發展休閒旅遊,以支持農場運作。
二○一七年,尚德社區發展協會和合作農場爭取到尚德國小的認養,以尚德國小做為村子的中心,繼續進行關懷老人、兒童的工作,也利用學校場域,落實「農學苑」、環境教育的理想,讓有心返鄉的青年可以得到完善的農業訓練與輔導,也以此作為尚德的窗口,推動環境教育、體驗旅遊,把「教育」─「人」─「環境」的連結重新建立起來。
合作社小檔案
成立時間|2014年7月
社員數|30人
股金|新台幣100萬元
提供服務|香草代耕、香草契作、香草茶、尚德里山生活遊程
洽詢|陳人鼎 理事主席 0982-16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