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手打造「地方福祉」為目標:日本生活俱樂部共濟連新成立「生活俱樂部福祉事業基金」

2018-05-01・每一條洋香瓜網紋都是挑戰

文/伊藤由理子.生活俱樂部共濟連合會常務理事 翻譯/黃惠秋

設立「生活俱樂部福祉事業基金」的目的為何?

日本生活俱樂部共濟連合會於二○一七年設立「生活俱樂部福祉事業基金」,目的是為了支援各地的生活俱樂部單協,將福祉政策具體化所需的資金,期望透過基金的活用,讓事業集團內的福祉事業更活躍、蓬勃。

目前生活俱樂部運動集團從事的福祉事業,在日本十五個縣市中,已擴增到八百二十四個事業處,年度創造的營業額超過日幣一百七十億(約新台幣四十五.九億)。生活俱樂部生協在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分別成立「悠遊」、「生活俱樂部風之村」、「活力福祉會」三個社會福祉法人,更從生協總部、勞動自主事業(W.Co)與民間非營利團體的主體中,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社區福祉事業。

雖有如此的成果,但難免還是因地區不同而有發展差異。對於初次想投入福祉事業的單協,初期的投資門檻相對高。例如高齡者的活動場所、育兒支援、身障者支援等設施,若是從頭開始做起,籌措資金相當費時,也會因一步之差而無法完成事業化。

為此,在「讓整個集團的福祉事業更加擴展版圖」的理念下,生活俱樂部共濟連合會成立了福祉事業基金。各地的單協除了獨自籌措資金,也可由生活俱樂部共濟事業補助育成資金。

如何孕育出基金?

共濟連合會從每位簽署合約者的定期出資額中扣除支付款、事業營運經費、風險準備金提撥後的餘額,以現折金方式回饋給合約成員。我們向成員們募集此部分的現折金捐款,以此成立福祉事業基金。

共濟與保險皆是為了保障當發生事故或生病等意外時,可領取到一定的金額,但前者資金運用的方式與保險制度完全不同。保險是以不特定多數人為對象的自助性組織;共濟的目的則是以互助為主,是共同自治組織下的共助機制,具有公益性質。

在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現況越來越嚴苛,經濟上的保障─例如住院一天可領取多少金額─確實是一件重要的事。生活圈裡的合作互助組織若能更充實,將來是否可以實現令人安心的生活呢?趁現在仍就職時加入共濟,所捐獻的公益款項運用在地區上的互助組織,幫助年長後的自己。為實現這樣的地區架構藍圖,我們認為需要一些新嘗試,因此成立了基金。

生活俱樂部生協從一九八○年代起,導入不以營利為目的的「ECCOLO共濟」,之後成立「COOP共濟(互助)」是以直接合約的方式營運。截至二○一六年三月,共有十萬八千多人參加共濟成為社員,COOP共濟發出的現折金一年約達四.一億日幣。從這些領取現折金的成員之中招募認同共濟理念者,首先以募集到百分之十的認同者為目標。

募集的金額將投入哪些方向?

共濟制度與生活俱樂部生協的「消費材」相同,因有眾多社員的加入,從制度到產品,都得以持續改變。然而,政府強制奪取有如此可能性的共濟制度,二○○○年後的小泉政權著手執行了郵政民營化,獨斷地將郵政事業及簡易壽險事業、郵政儲金事業拆分開來。

二○○七年,日本政府更進一步修訂合作社法,禁止合作社兼營共濟事業,將共濟事業與其主體事業切割,統一納入金融廳的管制下,與外資保險業者在同等條件下處於激烈「競爭」的狀態。另外,將生活俱樂部福祉事業基金餘款全數運用於福祉事業的方式,在法律上頗受制約,因此採取募集捐款的形式,也成立負責運用基金的一般社團法人。

未來,民眾對自己所支付的互助金的使用方式是有選擇權的,生活俱樂部福祉事業基金若可成為一個思考如何運用付出的金錢的機會,就是件好事。

(譯自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發行《生活與自治》月刊,二○一七年九月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