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木柵站:走進都市裡的鄉下

2019-08-05・傳承 創新 農二代

文.圖片提供/顧景怡.北南分社社員 插圖/ Hui

木柵站  Muzha
成站日期| 2014年1月

有個日本節目「來去鄉下住一晚」很受歡迎,我們也可懷著那樣對各地生活的好奇,走入木柵站,認識周邊豐富的環境。木柵站—前身為興隆取貨站,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個取貨站—於2014年初搬遷至現址,就位在木柵主要幹道木新路旁。木柵站的發展過程,包括資深站長羅鈴玉,堪稱一部合作社的活歷史,鈴玉從2000年起就於取貨站工作直到今日,在共同購買運動的25年中絕對是「社寶級」的站務與站長。

道南河濱公園貼近社區,傍晚時分就有一群居民圍成圓圈,和著貝多芬的〈快樂頌〉起舞。
從政大後山露台俯瞰道南河濱公園的綠色河灘地,開放的大草坪,無論老少、無論從事什麼活動皆宜。

跨越城鄉交界  河濱公園

木柵位於台北市南方「邊陲」,但「邊陲」只是人類的視角,或許從自然界,除了人以外各種生物的視角,超過半數的土地幾乎都是覆蓋綠衣的坡地,對牠們可是個十足熱鬧的「市區」啊!其實探訪不用耗費太多力氣,光是從站所旁的巷子往後走個200公尺,就是傍著景美溪的萬坪道南河濱公園,應也是雙北地區最貼近社區、最友善的河濱地了。

大片的草坪,有河堤但無高牆,沒有大馬路阻隔,而且還多了綠意盎然的山景。每到清晨或傍晚時分,皆可看見居民或成群、或獨自跑步、走路、騎腳踏車、嬉戲、約會、打球、野餐、放風箏……在藍天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畫面十分鮮活有機。運氣夠好時,沿著河邊散步,也能目睹翠鳥貼著河面掠食的景象。

今年3月,這裡又多了一個共融式遊戲場,引來更多外來居民湧入,甚至有家庭帶了帳棚、各種玩具,打算在此度過大半天。除了站所,周邊如能再增加更多切合生活需要,例如鄰里互動、終生學習、老人及小孩照顧,而且與綠色生活相關的店鋪與活動,此處將會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社區,不分年齡都宜居。

「探訪綠竹筍」親子走讀活動結束後,大家在土地公廟前休息,順便用木炭爐熬糖吃筍。
張孫燕老師請小朋友試挖綠竹筍,這有竅門,一不小心筍會破相。

走讀大自然  沿著山徑挖筍去

今年站所也開始走向整座木柵山區,從4月起至7月首度舉辦帶狀的親子走讀自然活動,吸引了一批親子成員,從奶奶級到2歲多的小女孩都有。解說的張孫燕老師人稱燕子老師,是許多自然生態活動的解說專家。她是土生土長的貓空人,由她帶領,穿梭在貓空的步道小徑(有時可能是地圖上沒有的)、菜園、筍園、茶園等,不只長知識,更有種貼近當地、就像走入地區居民家吃著私房菜的感覺。

像最近去挖綠竹筍,燕子老師告訴大家怎麼找綠竹筍、怎麼栽種、維護,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挖筍工具等。回程經過她哥哥的菜園又順便採摘南瓜茄子,一夥人再去土地公廟前熬「膨糖」、吃她先生挖的綠竹筍。這些看似平凡的分享,卻讓每個參與的學員自然而然親近這片土地的人與生活。這不就是木柵版的「來去鄉下住一晚」嗎?

木柵除了書上介紹的景點,更有樂活、平靜、真真實實的庶民生活可供玩味。預約一個假日,先去站所備糧,之後看是要帶孩子到河濱公園恣意撒野,還是要請在地人帶路去山林步道或吃吃本地農產,享受屬於木柵人獨有的生活況味。
 



文章留言